北京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的宇宙探秘课上,11岁的小学生举起手:“黑洞一直在吸东西,为什么不会吸爆炸?”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武向平沉吟片刻:“这是目前人类认知的边界——若你能解答,或许离下一个诺贝尔奖不远了。”教室里瞬间沸腾。
“孩子们脑洞大开,提出来非常有想象力的问题,但是没有标准答案,恰恰是这门科学拓展课程的意义。”在《宇宙探秘——寻找另一个“地球”》课程试讲结束后,武向平特别点评道。
7月5日,在上海天文馆与腾讯基金会联合举办的“奇妙天文夜”活动中,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SSV)正式发布了这门全新的科学课程。作为新基石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项目推出的首个课程,《宇宙探秘》已于2025年上学期在全国9个省市的近50所学校试点,9月份将在全国推广。
据悉,该项目由腾讯SSV联合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共同发起,依托基金会“科学探索奖”和“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资助的362位杰出科学家,联合教育家共同制作、陆续开发宇宙、生命、物质、工程等系列科学素质通识课。
在上海,腾讯SSV也将与上海科技馆联手,探索一种全新的“馆校联动”方式,将系统性的科学素质课程学习,与科技馆展品的体验交互结合起来,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出席发布活动的腾讯SSV副总裁、腾讯基金会候任秘书长肖黎明表示,“希望天文梦想能帮孩子们扩展视野,拥抱科学的星辰大海,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干一番事业,成就更好的未来。”
“新基石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项目”发布,左起:上海科技馆副馆长刘健,腾讯SSV副总裁、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秘书长李越琪,腾讯SSV副总裁、腾讯基金会候任秘书长肖黎明,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腾讯华东总部总经理李侃
《宇宙探秘——寻找另一个“地球”》由武向平牵头作为总顾问,数十位杰出天文学家、地质学家、人工智能科学家联合科学教育领域资深专家、教研员、一线科学教师,历时1年多时间精心设计和开发,试图在小学生科学兴趣萌发的黄金窗口期,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粒科学的种子,以此回应社会对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强烈期待。
课程发布后将面向全国所有小学免费开放,有意愿的学校只需关注公众号“新基石追光号”,输入“科学素质课”即可获得申请入口。
跨界共创:实验室与教研室的化学反应
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科学探索奖“获奖人王晓锋的书架上,最近多了数十本国内外的小学科学教材。他主持的清华大学-马化腾巡天望远镜项目,近年来前沿成果频出。在科研不断突破同时,他内心总是割舍不了天文教育的梦想。
在被人问起何时与天文学结缘时,王晓锋总是想起童年的夏夜,躺在两块门板拼成的长凳上,仰望着星空,产生无限遐想。
作为新基石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项目宇宙课程的主编,王晓锋带领团队耗时一年完成16节课程的设计。这期间团队遇到的最艰难的问题是:小学生需要知道哪些最基本的宇宙知识?如何在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上,将前沿的科研成果“降维”表达,成为课堂情境中孩子们真正感兴趣、愿探究的课程内容?
武向平院士在中关村二小调研
活跃在科研一线的杰出科学家们深度参与,让这门科学课程与众不同。按照科学和教研两条主线,课程由科学大家搭建框架,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策划具体内容,再由细分学科的专家跟进和梳理每个单元的具体知识点。教育专家负责对课程理念把关,提供互动环节设计,以更好地适配小学的教学场景。最后由一线科学教师,包括乡村教师一起进行课程试点、反馈及迭代优化。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全球华人科学教育理事会(GCASER)执行委员李诺评价说:“‘新基石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项目’整合了优秀科研工作者与教育工作者群体,将前沿科学知识转化为适合小学生的趣味内容,有效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科学自我效能感,通过沉浸式体验课程模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响应国家科学教育发展的政策要求,为‘双减’背景下的素质教育提供了创新模式。”
在推进课程开发的同时,新基石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项目组在科学教育的体系下,还布局了其他内容。他们邀请科学家走进学校,为孩子们带来“科学的远方”公益讲座;积极联合科协的科普大篷车进校园项目,把课程资源转化为大篷车里的展示内容,随着车轮的轨迹游走在城乡之间;在课程全面推广后,还会展开研学活动,每年寒暑假组织孩子们走进科学家的实验室和科学大装置;筹划与知名出版社合作,推出配合课程的科普图书等。
这些不同形式的资源支持和课程一起,经由教研的设计转化,共同形成一个全场景的科学教育新体系,科学家在孩子们学习和兴趣开发的过程中,相伴左右。孩子们对这种真实的互动感反馈积极。
中关村二小是最早对新基石青少年课程进行落地和试点的学校之一。该校科学教师朱戈雅说,“我们试点宇宙课程后,很多孩子的问题,科学家不仅认认真真地回答了,而且还在回答视频中点了孩子的名字、班级、学校,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激发了更多孩子提问题。”
课程革新:项目化学习打造认知链条,培养孩子“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在《宇宙探秘》这门课程中,科学家们设计了一个颇为有趣的总牵引问题:浩瀚的星海中,是否还有像我们一样的生命存在?如何“寻找另一个‘地球’”?每一节课,孩子们都会收集到一些“线索卡”,最终由孩子们自己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课程主编、天文学家王晓锋表示,“这门课的一个特点是,每一节课都是一个小任务,首先抛出问题,但不马上给出答案,通过分析和探究一系列现象,让孩子们自己慢慢得出结论,这就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思维,希望通过这个课程培养小朋友更好的创造能力。”
“科学家搭建框架,赋予了科学课程足够的高度和科学思维方法。同时,他们的加入,不但输入了系统化的、专业准确的内容,还带来了最前沿的探索发现。再结合教育实际,由教育专家用通俗化的语言进行表达,为一直以来存在于科学教育中的痛点问题探索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中国教科院未来学校实验室特聘指导专家、全国优秀教研员、科学教育培训专家祁彧说。
在贵州安顺龙潭街道第一小学,祁彧为四年级的孩子试讲《宇宙探秘》课程
她进一步分析道,“新基石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项目设计的课程,是按照PBL(项目化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方式进行组织和编写,贴合新课标,关注科学方法,倡导师生在总任务牵引下,以不断完成子任务的方式推进教学进程,这样项目化的学习方式,符合国家倡导的培养孩子的5C(文化理解与传承Culture Competency、审辩思维Critical Thinking、创新Creativity、沟通Communication、合作Collaboration)能力。”
在讲解到具体知识时,课程还设计了大量探索性问题,鼓励孩子们分析与思考。如在“银河系中哪个区域适合生命生存”的讲解中,王晓锋说,项目组进行了很多讨论,决定最终的呈现方式为:不直接将太阳系的位置作为固化的知识点进行灌输,而是场景化地提出问题:如果太阳系带着地球穿越银河系,会发生什么?基于银心、银河系边缘、悬臂中间和两侧的种种特征,考虑每个区域的物质特点,哪些有利于而哪些不适于生命体活动,孩子们会为这个穿越旅程得出结论:太阳系需要找到悬臂两侧的位置,那里是我们的宜居带。
朱戈雅评价说,“这个课程很系统,特别是科学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的设计,让作为教师的我感到很受益。一学期的天文课上下来,我感觉到,学生在提高,老师也在提高。”
“我们不仅仅要给孩子们传授科学知识,更多还要传授科学精神、方法和思维。” 新基石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项目生命课程科学主编、古生物学家周忠和院士讲述了科学家们在为孩子们设计科学课程时的思考,“我们有时候很狭隘地把科学教育理解为培养未来的科学家,这只是一个方面。其实大部分人不会从事科学技术行业,真正重要的,还是培养一种素质、一种批判性的思维。课程设计中融入了科学家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而模仿是最容易学习的,孩子们看到科学家是这么做的,自然会想到,我也可以这么做。有了科学的大脑,孩子会终生受益。”
以普适化、沉浸式教学体验,守护每一个孩子的好奇心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完全小学的孩子们很少有机会在课堂上接触宇宙知识。当志愿者老师在教室的大屏幕播放太阳系的视频时,孩子们很激动。
2025年3月,新基石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项目通过腾讯“企鹅支教”平台,送来《宇宙探秘》课程资源包。孩子们对精美的学生手册爱不释手,他们第一次看到蟹状星云、银河系的翘曲结构;他们也被精心制作的天文现象视频所吸引,第一次“穿过”大山,“飞越”太空,“漫游”到辽阔的银河系边缘,甚至“碰触”到宇宙大爆炸的起点;更不用说每节课都配备的互动资源和科学实验,直接动手参与最受孩子们欢迎,课堂氛围热烈得甚至有点不像在上课。
周忠和说,新基石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项目的科学课程在每个学科中设置16课,很像“16集的电视连续剧”,在环环相扣的探索推演中,孩子们被悬念吸引,在科学的故事中一步步深入。
丰富的课程素材包和教师指导单也极大地减轻了一线教师的备课负担和授课难度。上海西南位育附属学校的王霞老师说,尽管她没有任何天文学科背景,但在经过几节课的熟悉后,“我备课基本上可以做到10分钟完成。”
“因为课程有主线,主线是用课件串联起来的,环环相扣,我上了十几节课后的体验是,一节课下来还是挺轻松的。不要担心孩子们提出的问题我们回答不了,我们要做的就是欣赏孩子们的提问,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去思考。”朱戈雅说。
朱戈雅还随项目组远赴贵州安顺试课。虽然乡村孩子的知识基础相对薄弱,但在老师的积极引导和得力鼓励之下,仍然完成了一堂欢乐的天文课,这也说明,通过内容和形式设计,这门课程可以同时适配不同条件和资源的学校。
朱戈雅在贵州试课
“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不管在什么地域,他们的好奇心都是一样的旺盛。我们要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朱戈雅说,“过去认为前沿科学离乡村太远,其实孩子缺的只是桥梁。”
正如腾讯SSV副总裁、腾讯基金会候任秘书长肖黎明所言:“希望今晚某个仰头问‘为什么’的孩子,三十年后能站在这里说——‘我就是当年那个追星星的少年!’”
(注:此文属于央广网登载的商业信息,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