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支付通首秀,为何是深圳?
创始人
2025-07-03 16:21:36
0

“叮!到账了!”深圳的李女士在手机上轻点几下,给香港读书女儿的生活费,就秒速跨越了那道看不见的边界。

这不是想象,而是最近“跨境支付通”上线后的日常一幕。6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联合推出的跨境支付通系统正式上线,当天全国首笔业务落地深圳,两地居民可实时办理跨境汇款。深港之间的资金流,正在变得比深圳湾的海水还密集。

回望过去,国内多次金融创新都发生在深圳。为什么首个吃螃蟹的城市,总是深圳?

一、跨境支付通,到底牛在哪?

过去深港之间汇个款,可以说相当费劲,感觉就像在寄一份跨国慢递。

首先,你的资金要坐上SWIFT(国际资金清算系统)这趟“环球列车”,绕道纽约、伦敦这些“金融中转站”,被层层经手、验明正身。一趟下来,少说也得耗上1-2天。即使选择即日到账服务,仍然会受到时差、中转行处理等因素影响。

其次,操作方面存在不确定性。由于SWIFT涉及的链条较长,且可能因为账户关系不足而导致交易失败。你忙活大半天,最后有可能资金还是没到账。

转账所要支付的费用更是相当高,涉及手续费、报文费、电讯费等多层附加费用,最终成本通常高达交易金额的1%~3%,汇一次款的成本直接让你感到肉疼。

对于很多已经习惯“秒到账”“零手续费”的人来说,这种汇款体验非常不好。

而这次跨境支付通敢叫“通”,核心就俩字:够快。它直接把香港的FPS(转数快)和内地的IBPS(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给拉了个群聊。以前那些中转的金融中心,都不在“群里”。于是,资金传送从以前绕地球半圈,瞬间变成了点对点、门对门,到账时间从“等半天”变成“眨个眼”。

而且多家银行在跨境支付通上线后,宣布免除手续费,并提供其它优惠措施,省出来的钱可以留着攒起来了。

不仅够快、够省,跨境支付通操作起来也贼方便。只需在手机银行“跨境支付通”功能模块,输入电话号码或组合输入户名和收款账号便可进行跨境汇款,同时还可根据需要灵活选择到账币种为人民币或港币。

当然,目前跨境支付通是存在额度限制的。香港居民向内地的汇款全年不能超过20万港币,每天不超1万港币,内地居民向香港的汇款全年不超过5万美元外汇额度。

尽管限额,但看看上线首日的数据,就知道跨境支付通有多受欢迎了:据香港金融管理局统计,截至6月22日晚6时,南向汇款1.9万笔(人均3100元人民币),北向6900笔(人均800元人民币)。

一条火热的“汇款直通车”,正在逐渐成形。

二、谁在受益?金融世界里的“深港双城”

这条“汇款直通车”一开通,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千千万万在深港之间奔波的普通人。

先看看南向(内地→香港)这条线。过去,内地家长给在香港读书的孩子打学费和生活费,总是提心吊胆。得算着汇率波动,生怕今天汇明天就贬值了。还得跑银行填一堆表,忍受漫长的等待和高昂的手续费。

深圳的陈女士就是典型,以前每次给在香港念书的儿子转生活费都要200块手续费,一年下来光手续费就两千多块了。现在直接用跨境支付通,绑定账户选港元扣款,点几下钱就秒到孩子香港账户。省下的手续费是真金白银,省下的时间和焦虑更是无价的。

再看北向(香港→内地)的需求,同样火爆。

随着大湾区融合加深,香港市民北上深圳消费、投资、置业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以前他们在内地消费、缴物业费、付房租,要么得提前换好人民币现金(麻烦且有风险),要么用信用卡(可能有汇率损失和手续费),要么就得通过传统渠道汇款(慢且贵)。

现在直接用香港银行的App,通过跨境支付通,港币瞬间变成人民币,秒到内地账户。香港市民叶先生接到中国银行通知即将上线跨境支付通的消息后,便按照银行提示在手机银行填写了关联在内地账户的内地手机号。上线当天一大早他就办理了北向跨境汇款,很快就到账了,比下楼去便利店买瓶水还要快。

跨境支付通解决的,正是这些“最后一公里”的支付痛点,让双城生活从“勉强能过”变成了“畅行无阻”。

银行机构们更是嗅到了巨大的机遇,纷纷登上这条“汇款直通车”。

目前,首批参与跨境支付通的内地银行包括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招行。香港银行包括中银香港、东亚银行、建银亚洲、恒生银行、汇丰香港、工银亚洲。跨境支付通对银行来说绝不仅仅是多一个汇款工具,而是抢夺高频跨境支付场景、粘住客户的超级入口。

要知道,留学缴费、跨境就医、外派员工薪资发放、跨境电商小额结算……这些过去可能因为流程繁琐而被压抑的需求,接下来都可能通过跨境支付通解决,银行能不抢着上车吗?

未来,跨境支付通的接入范围很可能扩大到更多中小银行,毛细血管的渗透会更深更广。

三、为什么是深圳?三个隐藏答案

全国那么多城市,为啥跨境支付通的首秀偏偏给了深圳?

这还真不是一时拍脑袋决定的,背后藏着三个硬核逻辑。说白了,就是三个“必须选深圳”的理由。

第一个理由,是长达二十多年“深港支付实验”的血泪史打下的地基。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深圳在跨境金融创新上早就是个“老司机”了。时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1998年,那时深港就在联手研究票据结算互通,后来又搞香港电子支票托收业务。这条路走得并不平坦,摔过坑、踩过雷、交过学费。失败经验的总结报告,堆起来可能比成功案例还要厚几倍。

但正是这些“学费”,让深圳的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对深港资金流动的痛点、难点、风险点非常熟悉,这也是其他许多城市所不具备的优势。

第二个理由,是香港和深圳之间拥有庞大的跨境刚需。

需求,永远是技术革新最原始的驱动力。在深圳,这种驱动力简直像开了加速器。2024年,深港之间的跨境收支规模已经达到617.8万笔,合计9536.7亿美元。截至2025年5月,香港居民在深开立银行账户已超321万户,其中跨境代理见证开户超41万户,累计交易近351亿元,占大湾区总量的90%。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需求——深圳人和香港人都在去往彼此的城市工作、学习、购物。高频、小额、即时的支付需求,像潮水一样冲击着传统跨境金融服务的堤坝。

面对汹涌澎湃的资金流,如果还沿用老掉牙的SWIFT“绿皮车”,将会大大阻碍生活便利度,也不利于城市的经济发展,跨境支付通势在必行。

第三个理由,也是非常关键的一张牌:国家赋予了深圳特殊角色,深圳手里还有机制“破壁锤”。

在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促进人员、货物、资金、信息便捷流动的目标。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大湾区的核心引擎之一,天然就是承担金融改革“首测”任务的不二人选,这是国家赋予的使命。

但光有特殊角色还不够,更硬核的是深圳在机制上获得的“特权”。

比如,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拥有相当程度的自主裁量权。啥意思?就是它可以根据深圳毗邻港澳、跨境金融需求极其旺盛的实际情况,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一些规则进行灵活的调整和突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2019年允许香港居民通过“代理见证”远程开立内地银行账户。

这极大地便利了香港居民在内地的生活、旅游和消费,减少了他们往返内地和香港的次数,节省了时间和成本。当然,这个突破在当时还是极为大胆的,在内地绝大多数城市是不可想象的“禁区”。

深圳总是能首个尝鲜,既在于它的特殊角色,又在于机制创新的“特权”,还得加上骨子里“敢为天下先”的闯劲。

四、结语

跨境支付通的野心,显然不会止步于个人汇款这点“小事”。未来,跨境医疗费用结算、跨境政务缴费、甚至更复杂的B2B小额贸易结算都有可能纳入这条“汇款直通车”。

而且跨境支付通也不会仅限于深圳,未来将逐步推广至全国。技术将让香港跟内地之间的资金流动,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顺畅。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电声股份:股东计划减持公司股份... 电声股份7月3日晚间发布公告称,海南赏岳、海南谨创分别持有公司股份360万股,分别占公司总股本比例为...
7月4日和5日大范围高温进入鼎... 转自:千龙网最近的天气闷热得很!从网友的吐槽中就能感受到这天气有多绝!↓北京的闷热简直堪比华南。监测...
兰州市山洪灾害蓝色预警!涉及城... 兰州市水务局、兰州市应急管理局2025年7月3日18时32分联合发布山洪灾害蓝色预警:预计7月3日2...
大学志愿填报注意这些坑 【#大学志愿填报注意这些坑#】“现在的一些专业名称太抽象,女儿说想报考电气什么的一个专业。现在我连专...
地产图谱|上半年百强房企拿地额... 2025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土地市场呈现“央国企主导、核心城市热、强者恒强”的显著特征。TOP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