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千龙网)
昨天下午,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最受瞩目的“百米飞人”决赛举行,第2赛道的天工机器人实现全自主奔跑,最终以21.50秒夺冠。本报记者 和冠欣摄
昨天(17日),为期4天的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落下帷幕。全球机器人领域最聪明的头脑聚在一起碰撞思想火花,播下创新的种子。500多台人形机器人前所未有地同台竞技,既具观赏性、趣味性,又充满科技感。
北京举办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综合运动会,在全球尚属首次。这场运动会与4月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成为今年人形机器人领域最热闹的“一会一赛”。比赛落幕之际,人们也在思考:为什么要让机器人走上运动场?这场盛会能为北京带来什么?
搭建实战平台
打造技术试金石
无论是运动会还是马拉松,都是基于我们对于未来人与机器人协同共进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要搭建一个通过实战检验技术的平台,大家在相互竞技中能够发现,哪些技术还需要攻关,哪些环节是薄弱点,这样共同促进行业进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姜广智说,马拉松重点比拼耐力,这次运动会进一步考验了机器人的灵活性、智能性和协作能力。举办运动会将加速人形机器人的进化,早日形成新质生产力。
北京天工获得最受瞩目的“百米飞人”冠军,宇树科技“H1”拿下400米、1500米冠军,天轶2.0在物料整理中获得第一名,松延动力小顽童摘得自由体操金牌,星动纪元L7机器人跳出95.641厘米的高度……在“冰丝带”赛场,一个个冠军出炉,不仅是为了分出高下优劣,更是要促进技术完善进步。每一个参赛的机器人可能都不完美,但是都在参与创造历史。
“我们希望机器人能够比我们跑得更快、更能适应复杂和危险的环境,能够胜任繁重的重复性劳动。”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智能制造与装备产业处处长李野川说,这些美好的向往以竞技比赛项目的方式,体现在运动会中,以更加直观可感的方式,引领技术前进的方向。
李野川表示,人形机器人发展已进入爆发阶段,运动会是检验技术和产品真实能力的“试金石”。
运动会上,无论是百米飞人大战、跳高、跳远等竞技项目,还是工业、医疗、仓储等领域的场景赛,都是在探索人形机器人应用的无限可能。
真刀真枪比拼
激发创新好点子
“向优秀的同行学习,也能看清未来发展的方向。”北京海百川科技赛队在自由体操比赛中拿到一枚宝贵的银牌。公司CEO孙博说,这次参赛的收获远不止于奖牌。宇树“H1”、北京天工等机器人奔跑的速度令他惊讶,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研创新、深耕机器人动作控制领域的决心和信心。
运动会是技术融合的平台,赛场上“真刀真枪”比拼,加速了跨领域交流和协同创新。
5V5足球决赛中,清华大学火神队力克德国强队斩获冠军。赛队指导员赵明国是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研究员、机器人控制实验室主任。他认为,相较传统展会,运动会通过赛场竞技展示企业创新技术实力,也更能暴露技术短板。
“把问题暴露出来,也把经验积累下来。比赛激发出新的想法。”在他看来,这正是机器人参赛的意义。有了运动会这样的比赛平台,大家会更容易从比赛出发,想着怎么去改进电机散热方案,如何去迭代运动控制算法。
一点一滴的改进,很可能就会成为某一项创新的原点。从这一点上说,运动会对技术练兵、储备人才、公众科普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赵明国期待着,在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探索和示范下,未来行业里会涌现更多小型专业性比赛,不断挑战极限,推动极限技术测试。
科技奥运会
成北京产业加速器
“这次举办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有两个‘独一无二’。”组委会常务副主任、北京国资公司总经理郭永昊说,一是比赛地点独特,在奥运场馆“冰丝带”举办;二是观赛人数多,现场上万名观众一同观看机器人比赛,盛况空前。
组委会市场开发部部长、北奥集团董事长赵东伟表示,全球首创的以人形机器人为参赛主体的综合性运动会,其标杆意义同样是独一无二的。在人形机器人发展史上,北京已经在创造历史。
当这场“科技奥运会”的热闹赛事落幕,北京机器人产业也开始酝酿新的加速度。
运动会举办地“冰丝带”将最先尝到“甜头”。郭永昊表示,将持续强化国家速滑馆“体育+科技+自然+生活”的定位,把“冰丝带”打造成为北京机器人产业的聚集地。
此次运动会的“遗产”——北京人形机器人赛训基地将通过举办机器人产业领域的相关活动,促进机器人产业投资交流、最新科技成果展示和推广。
放眼全市,北京正在打造全球机器人应用标杆城市,将重点支持高能级平台、长周期资本、全链条布局、新应用落地。
记者获悉,在产业链布局方面,北京将打造设计、制造融合的产业创新体系,探索以“最小经济规模”“母工厂”模式,在京布局人形机器人整机和零部件生产制造环节,实现产业创新从传统“科研—研发—量产”线性模式向“需求牵引、研发制造同步演进”的快速迭代模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