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几乎全是假货!利润高达2400%,为何有些消费者前赴后继争相购买
创始人
2025-07-01 16:20:51
0

我们国内的消费市场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二的水平,而且是世界上的最大的产品制造商。

中国制造的名号已经传遍了全世界,但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现在假货的问题已经成为了消费市场的顽疾。

随便走进一家商城里面,不管卖的衣服还是鞋子,或者是日用品再到零食奢侈品。

无一例外的必定会有假货的身影,简直是无处不在,这些商品不仅让广大消费者叫苦不堪,而且对于一些正品卖家来讲也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法律并非没有重拳出击,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食品安全法等早已搭建起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四梁八柱”,每年的315晚会更是掀起一轮又一轮的打假热潮。

然而,假货依然屡禁不止,最直观的原因只有一个:利润太癫狂了。

有些假货成本不过几十元,标价却敢飙到上千块,利润率高达2400%。只要罚款的力度追不上暴利的速度,这股歪风就永远刹不住。

更何况,如今直播带货、社交电商等线上渠道遍地开花,消费者隔着屏幕下单,连商品的实物都摸不着,更别提辨别真伪了。

商家嘴上喊着“保真”“假一赔十”,可等到货到手,才发现包装上的“金典牛奶”变成了“全典牛奶”,“奥利奥”成了“奥利给”,气的人两眼一黑。

甚至在外卖平台,顾客点外卖时,商家常附赠“收藏店铺送饮料”的杂牌饮品,包装酷似某知名品牌,喝下去却一股工业香精味。

这些“三无”产品可不光是口感差,最危险的是,还可能暗藏健康风险,比如重金属超标、添加剂违规、配料表造假,长期食用轻则免疫力下降,重则引发慢性疾病。

然而,当消费者找商家理论时,对方往往胡搅蛮缠:“商品标题写的是‘风味饮料’,又没承诺是正品!”

一盒假饮料不过几块钱,谁愿意为这点钱折腾?可正是这种“算了”的心态,让假货贩子愈发猖獗。

除了食品方面假货泛滥,还有些不良商家甚至将手伸向了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黑手伸向田间地头·】——»

近年来,随着线下农资市场监管趋严,不良商家纷纷转战直播平台,将伪劣农资和“三无”产品包装成“黑科技”兜售。

正规种子站的杂粮黍子种子20元一包,网上杂牌货却标价5元一斤,利用农民图便宜的心理以次充好;还有冒牌化肥同样以假充真,利润更是超过十倍,

许多人直到播种后才发现苗株烂根、死苗,但为时已晚。季庄稼绝收,意味着全家生计断档,有些土地甚至因药害导致连年减产。

更恶劣的是,一些团伙专门打造“伪专家”人设,比如自称“农大教授”“博士研究员”,用AI生成虚假实验视频,吹嘘类似“添加18种氨基酸”的生根原液。

然而利用名人影响力卖爆3.2万单后,农民才发现包装上连配料表都没有,妥妥的三无产品。

这些“伪专家”已形成黑灰产业链,知名社交平台某书上有攻略手把手教人打造“农业网红账号”,代写文案、剪辑视频明码标价。

他们利用农民对技术的信任,推销“元宇宙种植”“碳基农业”等玄乎概念,甚至教人用“网红配方”自行调配农药。

可当真专家下乡培训时,竟有农民拿着手机里的短视频反驳:“网上专家说这药得兑双倍!”足以见得这些伪专家造成的影响之深。

其实,不是没有真专家录过科普视频,但真正科学知识枯燥乏味,而“伪专家”的表演却流量爆棚。

当黑心商家赚得盆满钵满时,农民面对的可能是颗粒无收的田地,以及深陷债务的绝望。

如果说坑害农民的假货危害已经不小,那么奢侈品领域的假货则堪称“杀伤力巨大”。

«——【·奢侈品假货“转战线上”·】——»

广州白云皮具城曾是高仿包的“圣地”,原价数万元的LV、香奈儿在这里只需一两千元就能拿下。

近年来当地严打线下售假,突击检查档口、查封快递链,线下生意变得艰难,可他们很快找到新阵地——社交平台。

如今,某书、某音上充斥着大量“白云皮具城拿货攻略”笔记,配图清一色是奢侈包细节图,文案强调“原厂皮”“过验级”。

这些笔记发布时间集中,评论区满是“求联系方式”的托儿,背后是专业水军团伙在操控。

记者调查发现,一条引流笔记报酬3-10元,每拉到一个微信客户还能提成5元。

微商们通过小程序展示“复刻”商品,声称“配全套专柜包装”,甚至用话术洗白:“买正品是交智商税,我们和代工厂同源!”

这种畸形生态催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果。当高仿包以十分之一的价格充斥市场,消费者逐渐形成“奢侈品就该这么便宜”的错觉,正品销量必然受挫。

更可怕的是,假货产业链已高度专业化,从皮料采购到五金配件,从物流发货到伪造海关单据,每个环节都有人“精益求精”。

某微商曾炫耀:“我们连专柜销售话术都培训,客人背去店里售后都没问题!”

这种嚣张背后,是违法成本与暴利间的巨大落差:卖一个假包利润抵得上罚款几十次,封一个账号还能换马甲重生。当假货生意红火到“养活一条村”时,治理难度可想而知。

面对让人眼花缭乱的假货市场,到底应该怎么应对?

«——【·拒绝为假货买单·】——»

根治假货痼疾,必须打出组合拳。监管要升级技术武器,用大数据追踪假货流向,对异常销售行为实时预警;

平台须压实主体责任,对“傍名牌”关键词强制过滤,封禁水军账号。

法律惩戒需“痛到不敢再犯”,对制假售假者适用“终身禁业”、刑事追责,让2400%的利润变成2400%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重塑消费观念,年轻人别再为“虚荣心”买高仿,农民别轻信“网红神药”,消费者遇到假货要较真投诉。

只有当市场拒绝为假货买单,黑产才会真正断血。

作为普通民众,我们至少能做到两点:一是不贪小便宜,正品再贵也比假货的隐藏代价划算;二是养成索票习惯,给维权留证据。

假货肆虐的本质,是诚信缺失的社会病。只有让守信者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才能还市场一片清朗。

参考资料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海拍客冲刺港股 20亿负债下如... 母婴电商平台海拍客近日递交港股上市申请,以10.1%的市占率领跑下沉市场,却深陷增收不增利的困境。招...
男子疑老婆出轨刺死“情夫” 警... 中新网1月3日电 据涟源市公安局微信公众号消息,2019年12月26日18时许,在涟源市三甲乡某公路...
美芯晟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美芯晟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于2025年7月2日发布关于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的进展公告,...
今明两天京城晴朗气温升 周日迎... 中国天气网讯 今明两天(3-4日),北京天气以晴为主,气温逐步回升。周日气温下滑,夜间将迎最新或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