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张之洞常请病假不入朝,无统兵之功,为何却被授予“文襄”谥号?
创始人
2025-07-01 08:22:02
0

同治二年(1863年)的春天,张之洞以探花身份踏进仕途,从此走上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官场路。他的政声、功过与挣扎,不仅映照出个人的荣辱浮沉,更折射出一个王朝的盛衰图景。可惜,到头来,他未能挽救这个已经风雨飘摇的朝代。

1863年,26岁的张之洞初本排在二甲第一,可慈禧太后看重他的策论,亲手将他点为探花。他自此入翰林院任编修,迈入清廷核心。

光绪七年(1881年),张之洞外放为山西巡抚。年仅四十出头,他已从文臣转向地方大员。之后,他历任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成为洋务运动的中坚。张之洞与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三大名臣”,但比起李、左更多军功,他则偏重教育、工业与铁路等近代化事业。

慈禧太后多次提拔张之洞,一方面是看中其才干,也出于对“汉人治汉”的策略考虑。汉臣在地方掌实务,满臣则坐镇中枢,这种安排成了清末几十年维持平衡的办法。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七十三岁的张之洞被召回京师,担任军机大臣。这一年,他已是白发苍苍,但仍精神矍铄。可惜,这正是清廷最动荡的时期。

1908年,慈禧与光绪相继去世,年仅三岁的溥仪继位,由摄政王载沣掌权。张之洞虽名列军机,却逐渐被排斥出决策核心。他的建议越来越少被采纳,中枢之路,反倒成了暮年政治理念与现实碰撞的场所。

张之洞最看不惯的是载沣任用亲贵的举动。度支部交给载泽、海军交给载洵、陆军交给载涛,几乎所有要害都落到宗室手里。

有一次,张之洞苦劝:“亲王贝勒本可授予清闲之职,财政、军事需用专才,不然惹人议论。”载沣却回道:“有兵在,不怕他们反对。”张之洞叹息说:“恐怕不是北京士绅之议,而是天下人心。”但摄政王执意不改。

在紫禁城阴冷的石阶上,张之洞曾轻声对友人说:“亡国之言,不愿再闻。”这不仅是担忧,也是一种疲惫。当改革派被边缘化,朝局已如病入膏肓,任何补救都显得无力。

张之洞晚年身体渐衰,常请病假不入朝。病榻之上,他仍关心政事,却无力回天。

在香山寺,他写下绝笔诗:“诚感人心心乃归,君民末世自乖离。岂知人感天方感,泪洒香山讽喻诗。”诗中“君民乖离”,正点明王朝与百姓的隔阂。

终其一生,他忠于清廷,却清楚看到政权根基已动摇。绝笔背后,不仅是身体衰竭,更是精神世界的崩塌。

张之洞的忠诚来自知遇之恩。殿试改卷提拔、任用总督、屡次破格,皆是慈禧太后对他的信任。清廷需要汉臣稳定地方,又担心汉臣坐大,始终在提拔与防范间徘徊。

对张之洞而言,忠君是儒家士大夫的本分。可这份忠心,也让他陷入尴尬:既明知大厦将倾,却不能抽身。他的身份,注定是晚清历史上“汉人助异族续命”的缩影。

在地方任上,张之洞推行了多项近代化举措。他在汉阳创办铁厂,引进机器炼钢;主持修筑京汉铁路,贯通南北;创设两湖书院、派遣留学生,引入新思想;还组建新军,提高军队战力。

这些举措本意是“中体西用”,既保存儒家纲常,也学习西方器物。但历史常有讽刺:后来武昌起义的湖北新军,正是张之洞一手训练;革命宣传的学生,也有许多是他派出国的留学生。

1909年,张之洞病逝于北京,享年 72 岁。清廷给予“文襄”谥号,恤典隆重。

按惯例,“文襄”多赐给有军功的大臣,如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才获此谥。张之洞虽无统兵之功,却在中法战争中统筹后勤,支援镇南关大捷。谥号既是对他洋务贡献的肯定,也隐含朝廷对汉族重臣最后的安抚。

高阳曾推测“文襄”或是张之洞生前自拟,虽无确证,但后人对此褒贬不一,也体现出他功过难评的复杂形象。

辛亥革命爆发地——武昌,恰是张之洞经营二十余年的地方。他建的汉阳兵工厂,产出的枪炮被新军用来反叛;他改革的湖北新军,成为推翻清朝的先驱。

晚清欲借汉臣之手续命,却未料到改革成果加速了灭亡。这就是历史的吊诡:个人努力终难扭转大势,却成了新秩序的催化剂。

当“君民乖离”成了定局,再好的补丁也救不了破船。他的陨落,也成了一个王朝在黄昏中的最后倒影。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广州交警通报:64岁男子低头看... 7月1日,广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发布情况通报:2025年7月1日11时许,广州市越秀区中山一路附近发生...
深交所投教丨“行权维权我来说”... (转自:川财证券资讯服务)编者按:为引导投资者全面知权、积极行权、依法维权,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深...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提醒:警惕“埋... 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近期,“埋坑式推销”现象频发,部分商家通过隐藏关键标签、模糊规则条款、将重要信息...
特斯拉中国Model 3长续航... 转自:中国商报 【特斯拉中国Model 3长续航版涨价!...
盛航股份涨1.05%,成交额5... 7月1日,盛航股份盘中上涨1.05%,截至13:53,报16.42元/股,成交5191.48万元,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