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我在公交车上遇到一个妈妈独自带着一对姐弟。
姐姐大概10岁,弟弟还在上幼儿园。
妈妈看起来非常疲惫,背着一个大布包,把两个空出来的座位都让给了孩子,自己站在一边。
不一会儿,弟弟口渴了,嚷嚷着要喝酸奶,妈妈艰难地从大布包里翻出一小盒酸奶,给弟弟喝。
弟弟没喝两口,不想喝了,妈妈一边忙着给弟弟擦嘴,一边把喝剩的酸奶塞到姐姐手里,说:“弟弟没喝完,你把它喝完吧。”
姐姐接过酸奶,没有喝,只是拿在手里,转头沉默地望向窗外。
我听到妈妈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又过了一会儿,弟弟嚷嚷着要吃桃子,妈妈又很艰难地从大布包里翻出桃子,递给弟弟。
桃子很大,不出预料,弟弟啃了几口就吃不下了。妈妈便把剩下的桃子递给姐姐:“弟弟吃不了了,你吃吧。”
姐姐接过桃子,没有吃,仍然只是拿在手里,沉默地望向窗外。
妈妈察觉到姐姐的不高兴,但似乎不清楚原因,她尝试和姐姐聊一些有趣的事,可姐姐完全不接话,甚至看都不愿意看一眼妈妈。这样的尴尬的持续的时间很短,因为弟弟很快又闹了起来,妈妈的注意力转移到弟弟身上,七手八脚地照顾弟弟。
站在旁边的我有点生气:“怎么能这样对待姐姐呢?让姐姐吃弟弟剩下的东西,这种区别对待太过分了!”
但我马上又意识到,妈妈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区别对待两个孩子。
也许在妈妈看来,虽然酸奶和桃都是弟弟吃剩的,但它们大部分是好的,正是因为关心女儿,所以马上想到让女儿吃,而不是自己。可能有人觉得带两个孩子出来,食物什么的都准备双份的不就好了?但那个妈妈的经济条件不大好,生活的压力让她难以观照孩子微妙的内心。
偏偏,小孩子对公平的敏锐与重视程度,往往超乎大人的想象。
01
《神探狗狗8:追捕22只蝌蚪 》里有段非常精妙的刻画——大致是,两个小朋友分冰淇淋,对公平的极致追求,让公平仙女都失去了耐心,情绪崩溃。
其实,小孩子追求公平,是因为“怕吃亏”,更因为“怕不被爱”。
在《神探狗狗8》里,公平仙女是孩子们的裁判。
而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总会找自己特别在意的大人,来当公平裁判,比如父母、老师(如果你被孩子选为裁判,那说明孩子非常重视你)。
每个孩子都希望确认“自己是被爱的,自己的感受和诉求是被重视的,‘裁判’不会为了别的孩子而忽视自己。”
如果家里有几个孩子,那这裁判当得如何,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之间的关系。
家长们往往期待大孩子能够理解父母的辛苦,能在与弟弟妹妹发生矛盾时“懂事地退让” ,减少父母的麻烦,进而不知不觉做出“强迫大孩子退让”的举动。若日积月累如此,哪怕用多么体贴地话安抚大孩子,多么努力地向大孩子表示“我真的爱你”,大孩子也仍然会觉得“父母偏爱弟弟妹妹,不爱自己。”
那么,站在前面那个独自带姐弟俩出行的妈妈的角度,要怎么做,才能在不额外花钱的情况下,同时关照到姐弟两个人的感受呢?
02
我想起小时候,家里的大人带着自家和亲戚家的孩子一起出门,也会遇到这样“分一份食物”的情况,他们的解决办法,是让孩子们自己决定,看看到底要怎么分。
孩子们通常都是商量着做决定(记忆里,当时,我们使用得最高频的方法是猜拳),即便做不到“每个人分到的一样多”,做不到“每个人都开心”,但至少能做到“每个人都接受最后的结果”,且不会产生“大人偏心”的感受。
如果那位妈妈把决定权交给孩子,姐姐和弟弟就有机会用自己的方式商量着解决难题,可能一起吃酸奶和桃子;也可能一个人喝酸奶,一个人吃桃子;可能皆大欢喜,可能会有争执,也可能一个开心一个不开心……但无论如何,他们不会觉得“妈妈偏向姐姐/弟弟,不爱我”。
当然把决定权交给孩子不意味着家长可以完全撒手不管,如果有孩子任性霸道不遵守约定,家长还是要及时出马,扮演“裁判”的角色。
还是小时候,有天表妹打算独占一整根烤玉米,我和表弟又气愤又无可奈何。外婆注意到了,一把抢过玉米,掰成明显一大一小的两段,大的给了我和表弟,要我们自己分,小的给了表妹。表妹嚎啕大哭,外婆一面教训她“不能只想着自己”,一面告诉我和表弟“遇到不公平的,要知道为自己争取”。
因为裁判主持了公道,我们都没有“受委屈”的感觉,虽然闹了矛盾,关系却完全没有受影响,烤玉米还没吃完,就又一起嘻嘻哈哈地玩起来了。
03
孩子们糟糕的关系,有时是父母明显的分别之心造成的;也有时候,是父母糟糕的应对方式造成的。
有次我刷到一条抖音,是一个兄妹组合,哥哥上小学二三年级的样子,妹妹还在上幼儿园。一天妈妈买了两杯奶茶,哥哥和妹妹一人一杯,哥哥喝完自己那杯,又吨吨吨地喝了妹妹大半杯。 妹妹哭着找妈妈当裁判,妈妈心不在焉地埋怨了哥哥几句,既没有为妹妹解决问题,也没有好好安抚妹妹。
妈妈又带哥哥和妹妹一起外出吃饭。期间哥哥边吃边玩,妈妈便怂恿妹妹去吃哥哥点的面。哥哥表现出抗拒,并不想把自己的食物分给妹妹。
可能是因为年龄小,对面没有兴趣,妹妹没有吃哥哥的面,妈妈见了,直接从哥哥盘子里夹了超级大的一筷子面,分给了妹妹。
哥哥哇地一声哭了。
妈妈在视频里颇为得意地解释“你昨天抢妹妹奶茶,今天我让妹妹抢你的面,这下公平了。”
但这样的公平是“伪公平”,只会让两个孩子都觉得“妈妈和对方一起欺负我”。
实际上,孩子们要的公平是一件事里的公平,是当下的公平,是确信自己被爱,确信兄弟姐妹不会夺走父母对自己的爱。而确认了父母很爱自己的孩子,才有力量好好爱兄弟姐妹。
04
在今年的书展上,我注意到的一些超级有爱的多子女家庭。
有个妈妈在给哥哥买完书后,又要哥哥给没能一起来的弟弟专门挑一些书。
哥哥开心地接下这个任务,他很了解弟弟的喜好和阅读能力,挑得非常用心,发现了弟弟可能喜欢的书时,兴奋地拉着妈妈的手“他一定喜欢这本!一定会喜欢!”虽然挑书的时间有点长,但妈妈始终很有耐心地陪着他。
当时我就忍不住感叹“这个妈妈好棒啊!”
她没有让公平停留在表面,比如给哥哥买三本,再给弟弟买三本——而是把达成公平升级为关爱家人的契机。哥哥和弟弟的感情一定非常好,他们也一定会成为能关爱他人的人。
还有一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家长是一位爸爸。那位爸爸带着两个孩子,怀里是咿咿呀呀的小女儿,身旁是刚上小学的儿子。
看到他咿咿呀呀的小女儿一页一页地翻书看,我惊讶地脱口而出:“好厉害啊,这么小就会自己看书了。”
那位爸爸听了,自豪地笑了起来,马上又话锋一转,摸了摸站在自己身边的大孩子的头:“我家哥哥也厉害,哥哥喜欢看书,经常带着妹妹一起看,所以她这么小就能翻书看了。” 哥哥没有说话,但明显很受用,不好意思地扭了扭,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