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消息(记者管昕 刘军)最近,中国之声连续报道了“安徽定远上千农户追讨粮食收购款,中储粮二千多万财政资金轻易被挪用”的事情。报道播发后,国家粮食局发出紧急通知:严查向售粮农民“打白条”行为。通知强调,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执行主体要担负起不向售粮农民“打白条”的主体责任,防止发生任何形式的“打白条”问题;立即对各类粮食企业兑付粮款情况进行全面排查,防止发生挪用收购资金、“高息”骗用农民售粮款等违规违法行为。中储粮收购粮食打白条,资金乱用
	 
	    “粮安天下”,国家连续多年启动粮食“托市收购”,就是为了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和利益。但记者调查发现,在安徽定远县、长丰县等粮食主产区,农民普遍陷入售粮款结算及时兑付难,真正得到最低收购价保护难,粮食收购主力军监管难的现实困境。
	 
	    通过几天来的深入调查,记者发现中储粮在粮食收购的资金发放环节,存在多重风险。
	 
	    风险一:中储粮收储库点“假租赁、真委托”。
	 
	    托市收购,从过磅、检验到结算,这些本该都是中储粮的活,现实中,却委托给承租的粮食企业来具体操作。
	 
	    定远县民生米业挪用本该给售粮户的两千多万粮食收购款,这一事件“东窗事发”,在当地粮食收购企业中引起较大震动。作为中储粮租赁的一个收储库点,民生米业老板雍军之所以能轻易挪用粮款,主要原因在于中储粮“假租赁,真委托”。中储粮和这些收储库点仅是场地租用的关系,却把收粮的一系列环节都委托给了这些收储库。
	 
	    中储粮滁州直属库主任王忠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他们收粮、打款对接的主要是粮食经纪人。按照相关规定,中储粮在“托市收购”时的资金结算,应及时支付给售粮者本人。但为图结算方便,中储粮只是打款给承租企业提供的几个账户。
	 
	    定远县农业副县长杨锋平:这些大户是由企业负责人确定的,找自己信得过的人,大批粮食款子让少数人来掌握,这些恰恰是收购粮食企业的朋友或者亲戚或者有一定关系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