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臣们不懂英语,他们怎么和外国人交流? 古代没有翻译和外国人怎么交流 古代语言不通是怎么学习英语的
创始人
2025-08-05 01:20:29
0

真正接触说英语的外国人在清朝中晚期,即鸦片战争之后,虽然乾隆和康熙都接触过洋人,但这些洋人会说中国话,简直就是中国通,根本不用翻译。比如顺治的老师汤若望,康熙的洋老师南怀仁,溥仪的洋老师庄士敦。在先人印象中,除了华夏之外皆被视为番邦和胡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外国人。夏、商、周、秦之前,在皇帝眼中“夷狄”就是外国人,于是找到和夷狄住得很近的边民充当“翻译”,边民熟悉两边的语言,彼此说话能听懂,这种人被称为“像胥”。“像胥”是小官吏,薪水也不高,主要工作随朝廷大臣出使蛮夷闽貉戌狄等国。

(大鸿胪官员)到了汉朝,武帝刘彻征服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和少数民族交往越来越频繁,于是专门设立了译馆——大鸿胪。专门管理诸侯王、列侯受封,外国使臣进贡等各项具体事务。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具备翻译这样的人才越来越多。大鸿胪这个职能部门儿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礼仪和“翻译”工作逐渐剥离出来。译员主要从事佛经的翻译和迎来送往番国使者,向专职翻译进了一步。比如唐朝时,唐三藏和他的秘书辩机和尚都具有翻译的能力,二人精通梵文、印度文字。到了宋朝,宋太祖赵匡胤实行“抑武扬文”的国策,文人受到热捧。由于和金、辽、西夏刀兵相见,有道是:“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宋朝在考试中增加了翻译女真文,契丹文和西夏文的内容。同时西夏、辽、金也大量培养“翻译”,以便吸收中原传统文化。到了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在元大都(今北京)改“大鸿胪”为“会同馆”,用来专门接待藩属国特使,里面设有专职口译官员。

到了明、清两朝,明太祖朱元璋除了设立会同馆,另外还加设了四夷馆,此时还恢复了大鸿胪机构,不过只是负责宫廷礼仪,不再承担翻译工作。由于清朝是异族入侵中原立国,顺治帝对“四夷馆”这个名称很反感,于是改成了“四译馆”。清朝实行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从事翻译的人员并不多。鸦片战争后,朝廷只能从官派留学生中选拔翻译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最新或2023(历届)社区下半... 今年上半年,社区开展了许多实质性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离上级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今年下半...
区体育局最新或2023(历届)... 最新或2023(历届)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是静安区务...
纣王真的和电视的一样吗 真实是... 在史官的笔下,殷商的亡国之君纣王子受,被描绘成一位荒唐无道、残忍嗜杀的昏君形象,与夏朝的亡国君桀王姒...
北方稀土相关公司新增一项367... (来源:快查一企业中标了)快查APP显示,北方稀土相关公司内蒙古包钢钢联股份有限公司于2025年8月...
武则天临死前意识到什么事情 为... 女皇武则天是一位尽人皆知的皇帝,她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大一统的女皇帝,她并不是唯一的女皇,还有一位女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