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田几多郎有着怎样的哲学理论?对日本有着怎样的影响 西田几多郎讲的是什么 西田几多郎的哲学
创始人
2025-08-02 13:51:04
0

西田企图建立一个超越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他的哲学思想发展大体上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前期的根本思想是“纯粹经验”,中期的是“场所逻辑”,后期的是“绝对矛盾的自己同一”。

前期哲学思想

西田的第一部著作是1911年出版的《善的研究》。这本书曾经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销售最多、影响最大的一本哲学著作,它的问世标志日本最初的“独创哲学”的形成。他声称,他研究哲学的根本动机是为了解决人生问题。书中第一次提出并且阐述他的基本概念“纯粹经验”。他所谓的“纯粹经验”并非一般所理解的那种以主、客观对立为前提的对象经验,而是所谓“主观和客观合一”的直接经验,是以他“打坐”体验为基础的。他认为,有了经验才有个人,并不是有了个人才有经验;“纯粹经验”是唯一的“实在”,而主观与客观是这“实在”中统一着的两个方面,其中主观即“我”是“统一的方面”,客观是“被统一的方面”。“善”就是实现主客合一的意识状态,也是自我的发展完成。

中期哲学思想

西田后来为了去掉“纯粹经验”带有的心理主义色彩,努力将其加以逻辑化。1917年他在《自觉中的直观和反省》一书中,把“纯粹经验”表述为先验的自觉;1926年他在论文《场所》中,终于给“纯粹经验”找到一个逻辑形式,展开了他特有的所谓“场所逻辑”。这种逻辑的形成是他的哲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第二年西田出版《从动者到见者》一书,标志着西田哲学转入中期。1926年,新康德主义者左右田喜一郎在批判西田的论文《关于西田哲学的方法》中,首先提出“西田哲学”这个名称。

西田思想

西田指出,自我与非我、意识与对象要发生联系,就必须有一个把两者联系起来的“场所”,这个“场所”就是东方宗教哲学中的“无”。西田把“场所”分为“有的场所”、“相对无的场所”、“绝对无的场所”三个阶段,认为"绝对无的场所"才是“真无的场所”。“绝对无”既非“有”,也非“无”,它的根本作用就是象镜子一样,把“对象按照原样反映出来”。“场所”也叫“意识之野”,它是智、情、意共同形成的所在,主观界与客观界的一切现象都在其中成立。西田的逻辑就是以这种“场所”为核心的,所以称为“场所逻辑”。这种“场所逻辑”是在命题的“主语”和“谓语”的关系上,以“谓语”为主而用“包摄判断”来说明的,所以又称为“谓语逻辑”。1932年西田出版《无的自觉限定》一书,提出所谓“绝对无的辩证法”,认为只有这种辩证法才能“克服”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和G.W.F.黑格尔的辩证法。

后期哲学思想

1933年《哲学的根本问题》一书问世以后,西田哲学进入后期。西田后期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期间形成的。这时西田把“场所”观点具体化为“个体互相规定即一般者自己规定”的“辩证法一般者”观点。据他看来,虽然个体在一般者中才是个体,同时,没有个体也就不可能有一般者,但是个体和一般者本来是绝对对立和矛盾的,这种对立和矛盾只有在超越一切对象的“无的一般者”之上,作为绝对肯定即否定、绝对否定即肯定,才能结合成为“相即”的东西,这也就是“自己同一”。西田把“辩证法一般者”的观点,直接化为“行为的直观”观点,形成所谓“多和一”的“绝对矛盾的自己同一”逻辑。他还把这种逻辑运用于民族、国家、政治、道德、艺术等方面,使它成为后期西田哲学的根本原理。这一逻辑曾经在日本侵华的战争年代,成了所谓“总体战哲学”的思想根源,为侵略口号“八纮一宇”辩解。西田哲学尽管在其发展过程中有迂回曲折,但是他的“主客合一”和“直观”观点却贯彻始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初中语文老师工作计划 初中语文... 根据语文学科的具体得特点,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为目标,在教学中积极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高中语文老师工作计划 高中语文... 一、指导思想以高中新课程理念以及学校的发展需求指导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苦...
高三语文老师工作计划 高三语文... 本年度我但任高三语文课.针对高三教学的特点,特拟定本计划。一、学情分析本人所教高三(9)、(10)班...
一年级语文老师工作计划 四年级... 一 、班级概况分析:学生刚入校,对学校的常规不了解。年纪小,自律性差。但都比较懂礼貌,见到老师能主动...
初一语文老师工作计划 璇枃鏁... 这学期我继续担任初一年级1、2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特制订如下计划:一、指导思想在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