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刘国祥:每一件文物都是文明互鉴的见证
创始人
2025-06-11 13:03:00
0

中新网合肥6月11日电(记者 孙静波)“博物馆的每一件文物都是文明互鉴的见证。”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刘国祥6月11日表示。

当日,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分论坛在安徽合肥举行。刘国祥以中国考古博物馆建设为例,分享网络文明国际交流互鉴的经验与做法。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刘国祥作主旨发言。李太源 摄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中国考古博物馆作为国内首家国家级考古专业博物馆,以仓储式陈列、沉浸式体验为显著特点,自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已接待社会各界观众约100万人次,团队接待1200余批次,其中外国政要30余批次。

刘国祥在讲话中提到,中国考古博物馆承载着讲好中华文明“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辉煌故事的历史使命。2024年11月,中国考古博物馆联合全国16家考古文博机构,举办了“考古与中华文明溯源展”,作为世界古典学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通过1460余件(组)珍贵文物,系统地阐释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赢得了国内外嘉宾的高度赞誉。

据介绍,在博物馆新石器时代展区,浙江上山遗址的万年稻作遗存,与河南贾湖遗址的骨笛、内蒙古兴隆洼遗址的玉玦,共同诉说着南北文化的早期互动。夏商周展区中,二里头绿松石龙形器的庄重、殷墟妇好墓嵌绿松石象牙杯的精巧、西周铜牺尊的典雅,彰显礼制文明的成熟。而北魏仿波斯萨珊玻璃器黑釉陶盏吸收波斯美学、元代白地黑花龙凤纹瓷扁壶折射民族融合,则见证了丝绸之路的文明对话。

“中国考古博物馆不仅是文物展示的平台,更是文明传播的枢纽”,刘国祥表示,博物馆通过举办科普讲座、互动体验等活动,让考古成果从专业殿堂走向大众视野。300余位世界古典学大会嘉宾的参观,架起中外文明对话的桥梁;70余场科普讲座、12000余人次的现场受众,让考古成果走进大众视野;互动体验区的陶片触摸、编钟敲击,更让古老文明焕发现代活力。

刘国祥说,中国考古博物馆将继续以考古实证为笔,以历史文物为墨,在“两个结合”的实践中书写中华文明的崭新篇章。(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广西:给运河装上“防震神经” (来源:光明日报)转自:光明日报  在广西绵延的群山中,新中国第一条连通江海的运河正在这里蜿蜒伸展。...
汽服公司开展廉洁文化活动 (来源:新华日报) 本报讯 (葛靖) 近日,连云港市交通控股集团权属汽服公司组织党员干部及家...
天津自贸试验区位列省级第三 (来源:天津日报)转自:天津日报  本报讯(记者 马晓冬)近日,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发布《202...
三地供需精准对接 科技成果转化... (来源:天津日报)转自:天津日报  本报讯(记者 胡萌伟)日前,2025年京津冀科技成果供需对接会和...
“足尖上的诗意”将在沈阳掀起芭... (来源:沈阳晚报)转自:沈阳晚报  以高品质文化活动助力“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为打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