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高峰
网络“开盒”行为的本质,是数字时代网络暴力与技术作恶的合流。这种通过非法获取并公开他人个人信息,诱导群体性攻击的行为,早已超越普通纠纷范畴,成为侵蚀网络文明的毒瘤。
近日,中央网信办专门印发通知,从阻断“开盒”信息传播、完善预警机制、加大惩治力度、优化保护措施、加强宣传引导等多个维度明确工作要求,督促各地网信部门、各网站平台进一步强化“开盒”问题整治工作。这是国家对网络暴力的又一次亮剑。但更深层的思考在于:为何在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多年的今天,“开盒”仍能野蛮生长?
这些年,网络暴力的“升级换代”从未停歇,从论坛时代的“人肉搜索”,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精准信息倒卖,再到如今AI技术加持下的自动化信息挖掘。与传统网暴不同,“开盒”具有精准打击的特性。从公安机关破获的案件看,不法分子往往通过黑客技术、数据倒卖等手段,将受害者身份证号、住址、通讯录等核心隐私变成攻击“弹药”,而且这种行为已形成黑色产业链,甚至出现专门接单的“网络打手”。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青少年将“开盒”视为网络亚文化,在群体狂欢中模糊了法律与道德的边界。前不久发生的百度高管之女网络“开盒”事件引发的舆论风暴,起因竟只是受害人发表了对某韩国明星的评论。
中国网络治理的历程中,对隐私保护的制度篱笆在不断加固。此番中央网信办专项整治行动,既延续了“清朗”系列行动的治理传统,也在技术层面实现了监测预警系统的迭代升级。首先是技术反制升级,其次是协同打击深化。其中,平台责任的再定位成为治理关键。
当下,微博、微信等超级平台已经演变为数字社会的“基础操作系统”,其公共属性早已超越商业范畴。此次通知专门点名微博、腾讯、抖音、快手、百度、小红书、知乎、哔哩哔哩、豆瓣等多家重点网站平台,要求大家建立涉“开盒”举报快速通道、优化风险提示机制等,实质是将平台纳入责任共同体。
事实上,网站平台在“开盒”事件中始终面临双重拷问:既是被利用的工具,又是防御的第一道防线。当前很多平台在网络暴力的治理上大多还处于“举报—删除”的被动应对模式,缺乏事前预防的主动作为。中央网信办要求平台升级完善保护措施,加大“开盒”风险提示力度,设置涉“开盒”举报快速入口等做法,正是要扭转这种被动。
要做到这一切并不简单。除了部分“开盒”行为依托境外平台实施之外,网民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薄弱,也常在无意间成为数据泄露的“帮凶”。网信办呼吁网民“自觉抵制相关行为”,就是希望唤醒公众参与的力量。
这场隐私保卫战没有旁观者,因为被“开盒”污染的网络生态,每个人都可能是“受害者”。当我们为每一条隐私数据加上保护锁,当平台为每次信息调用设置安全闸,当法律对每起违法行为亮出惩戒剑,“开盒”才会真正失去生存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