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北京市高校科协联盟科创专委会成果转化基地在大兴区天宫院街道揭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的10项“硬科技”重点项目共同宣布:将把中试环节放到天宫院街道,为京南物流基地转型升级插上“创新之翼”,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校地企联手打造中试基地
京南物流基地西部,曾经的加气混凝土老厂房,现在已变身金隅高新产业园。天宫院街道、北京工业大学、亿九天工科技公司共同建设的中试基地就在这个园区。投用3年来,中试基地已聚集60家企业,推动20余项高校实验室技术成功进入产业化阶段,形成过亿元产值。
中试环节是衔接“高精尖”项目从实验室小试到规模生产的关键步骤,京南物流基地周边并没有大学城,无法“近水楼台先得月”,校地企联手打造的这处中试基地,为何会被这么多高校相中呢?
“这几年,我们依托高校联盟的跨校科研网络,可以非常方便地接触到清华、北航等院校的实验室成果与高端人才资源。”天宫院街道工委书记马宪颖说,更重要的是中试基地自身的优势:格局方正、高荷载承重、高电力负荷,可以满足不同“硬科技”项目的多样化需求。
利用老厂房的原有结构,测试空间挑高24米、占地2000多平方米、几乎没有承重柱……“这样的硬件条件,全北京都难找,我一眼相中!”城安建设创始人说,公司生产的减震产品脱胎于北工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目前正准备进军海外市场。这个测试空间投运以来,已承接过清华、北大、北航等多个高校的项目。
■设立“硬科技种子基金”
中试基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除了这处减震产品测试空间,剩余空间承接的基本都是高校“小而精”的“硬科技”项目。60家企业中,有15家属于技术服务机构,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好帮手”。
中国科学院毕业的吕昕平博士目前正在中试基地从事先进电子源研发工作,“这个零件只有指甲盖大小,但是技术复杂、制造难度大,过去长期依赖进口。”他工作的实验室面积不到100平方米,依托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却可以规模化生产出寿命长、亮度高、电流大的顶尖产品。
吕昕平今年27岁,他觉得在天宫院街道生活、工作“很安逸”,免费宿舍不远处就是地铁站,还有2个大商场。再过几天,还会有至少3位硕士毕业生来到中试基地,与吕博士一起研发电子源产品。
中试基地负责人张娜娜说,基地已设立首期规模5000万元的“硬科技种子基金”,重点投资医工交叉、智能制造等领域早期项目,单项目最高可获500万元支持。此外,中试基地联动天宫院街道、金隅高新产业园为初创企业提供“政策申报-中试验证-市场对接”全流程服务,还推出了“空间换股权”模式,进一步降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团队资金压力。
■全区联动挖掘应用场景
金隅高新产业园和中试基地已经成为天宫院街道招商引资的主力军,为京南物流基地的整体转型升级开创了新模式,探索了新经验。但马宪颖并不满足,她说:“我们要努力把这些诞生在高校的‘硬科技’留在大兴,辐射全区各个园区,促进区域产业升级,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助力。”
大兴区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大兴区通过深化校地企协同创新,以氢能、数字经济为突破口,构建起了“高校研发-政府赋能-产业落地”全链条生态,依托北工大氢能产教融合基地、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攻克了绿氢制备等核心技术,推动低成本氢能发动机进入公交测试;大兴经开区“北大-金苑路联合实验室”,吸引了16家“专精特新”企业,助力数字经济营收破百亿元……未来,大兴区将在全区范围内为高校“硬科技”挖掘应用场景。
马宪颖表示,天宫院街道坐拥生物医药基地和京南物流基地,已经确定了“一轴两翼”发展定位,接下来要与大兴各产业园区探索建立联合招商机制,支持更多诞生在高校的前沿原创技术尽快实现产业化。 本报记者 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