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王丹阳 詹淑真 沈钊
5月27日,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论坛在深圳举行。与会嘉宾围绕“AI技术赋能文化发展与创新”主题,带来一场“文化+科技”的头脑风暴。
AI助力创作与文化出海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华表示,AIGC模型已能够在镜头、场景层面对视频内容创作起辅助作用,但在生成视频质量、故事叙述能力等方面仍有一定局限:“今后,AIGC还会给我们更强烈的、充满想象的空间。”
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则表示,人工智能是人类第一次通过云端模拟的智能。在这个时代,内容创作效率、质量、创意都会得到提高。
如何更好地将中国声音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特聘校长助理、计算与智能研究院院长张民认为,大模型、机器翻译是中国文化出海、电商出海的重要工具和传播手段。
“广东造”助敦煌传播
文物不会说话,科技如何令它们“发声”?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介绍,敦煌研究院在缅甸蒲甘他冰瑜寺的修复项目,实现中国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的首次国际输出。截至2024年,敦煌研究院已完成300个洞窟数字化摄影采集、200个洞窟图像拼接、169个洞窟全景漫游节目制作,形成超400TB数字资源。
此外,敦煌研究院跟华为合作,用数字资源推出飞天形象主题游览线路,已形成莫高窟游览的新体验;敦煌研究院还与腾讯联合打造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用户可以进入3D数字展厅游览。
聚焦“科技+人文洞察”
今年年初,大量的海外用户来到小红书,很多用户要求上线翻译功能。对此,小红书高级副总裁汤维维表示,小红书的翻译功能远非简单的词典替换:“未来属于把科技与人文洞察相结合的创新者。”
AI眼镜正在引领多项技术突破。灵伴科技集团副总裁宓群表示,AI眼镜也可以是好耳机、好相机、好助手,将持续利用科技产品推动文化发展。
走好融合“最后一公里”
论坛期间,围绕“从实验室到产业——科技文化融合的‘最后一公里’”这一议题,与会嘉宾展开圆桌对话。北京邮电大学校长徐坤呼吁,推动文化资源确权、建立协同开放的标准化机制,保障文化数据的合法流通,加快构建文化数据的新型生产体系。
利亚德集团董事长、总裁李军表示,应聚焦文化如何落地、怎样实现产业化的问题。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院长胡钰也谈道:“必须加快培养更多具有跨界能力的人才。”
在人工智能技术落地方面,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叶蓁蓁认为,无需过度担忧。在他看来,走得慢的公司会被淘汰,一定会有优胜者诞生。喜马拉雅副总裁屠琤则认为,在AI技术发展进程中,技术伦理、商业化变现以及用户体验将成为未来需共同面对、攻克的重要方向。
声音
“希望全国都能有这样的好政策”
近日,广东重磅出台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包”,提出一揽子87条政策措施,覆盖影视、演艺市场等6个领域。“我们特别希望全国都能有这样的好政策。”灵伴科技集团副总裁宓群如是说。宓群认为,广东发布的“政策包”是全国速度最快、力度最深最广的文化产业“政策包”。这一“政策包”将加速灵伴科技的合作伙伴在广东落地、成长。
(沈钊 王丹阳 詹淑真)
上一篇:坐上直通车 从容游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