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一书提到,当一个人是孤立个体时往往有着鲜明特征,融入群体后则可能失去个性与理性,表现出情绪化、易受暗示煽动和群体盲从等特点。董宇辉推荐这本书时,曾以放羊为例解释其核心观点——当羊群整体移动时,处于中间位置的羊永远无法搞清楚周边状况,因此就会盲目地跟随领头羊。
近期,网络出现了好几起反转事件,真真假假间的疯狂传播,正是羊群效应的深刻体现。
先看“上海虹桥站旅客扒阻高铁车门”。一些网友带着先入为主的偏见,不惮以恶意谩骂甚至人肉搜索当事人。但铁路上海站官方微博回应称,涉事旅客因突感身体不适临时决定下车,过于匆忙导致被车门夹住,并非刻意阻拦。
再看“海口驾车拖猫”。一段汽车拖行小猫致死的视频上传到社交媒体平台后,当事人被愤怒的网友贴上标签并遭受大规模网暴。结果,警情通报显示,相关视频证明此事系意外,司机没有主观故意行为,反倒有3人因造谣以及随意散布公民个人信息等违法行为,被处以行政处罚。
其实,这两个所谓的新闻,只是两段被掐头去尾的视频。但加上刺眼的标题和几个敏感的话题标签后,就演变成造谣传谣甚至开盒网暴的闹剧。
真相未明,情绪先行。公众拥有正义感和同理心,这原本是好事。可一看到“阻拦动车”“拖行虐猫”等字眼就情绪上头,即便本意是好的,但在不了解来龙去脉的情况下,仅凭网传视频便开始口诛笔伐乃至开盒挂人,显然走偏了。当下,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不仅图片可以PS、视频可以剪辑,连声音都可以AI合成。一旦放任情绪裹挟事实,甚至凌驾于法律之上,结果必然是无辜者遭殃,社会焦虑情绪加重,公共舆论资源被虚耗,最终一地鸡毛。
流量至上,舍本逐末。自媒体时代,注意力就是经济,也是稀缺资源。一些网红、营销号一味追求流量,热捧撕裂话题,甚至主动添油加醋带节奏、断章取义造对立;网络平台出于利益考量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再者,有些媒体为了拼抢热搜,第一时间不是去求证而是跟着推送以讹传讹的信息,损害了自身公信力。如此,舆论陷入情绪化成为一种循环,全民围观最终翻车成了常态,不足为怪。
面对舆情,上海、海口有关单位的反应和处理非常到位。各地应当以此为鉴,不仅要提升处置舆情的能力,而且要下大力气遏制“流量冲动”。作为信息传播载体和渠道,平台要持续优化机制,避免这方链接万千世界的屏幕乌烟瘴气,造成社会撕裂。作为信息传播者,网红、营销号要有基本的事实判断与核验,避免因违法违规“吃瓜吃到自己身上”,特别是权威媒体要放下流量焦虑,履行好“把关人”职责。作为信息接收者,公众每遇一事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儿”,在多听多看多思考中用好“开麦”的权利,共同维护清朗的网络空间。
上一篇:以开放心态 迎接智能新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