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夜间文旅经济蓬勃兴起,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劲引擎,推动发展模式从 “规模扩张” 迈向 “质量提升”。商务部数据显示,我国夜间消费占比约60%,消费活力在夜幕下持续释放。2024年,国内夜间旅游总花费高达1.91万亿元,同比增长21.7%,尽显市场潜力。这一经济形态不仅是消费扩容的新增长点,更从经济增长、文化软实力、城市治理三方面重塑城市格局,为文化和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核心动能。
在激活夜间文旅经济的要素中,光影演艺是关键的“钥匙”。它凭借技术创新突破时空限制,将城市存量资源转化为沉浸式体验,为消费场景注入全新活力。作为科技与艺术的结晶,光影演艺不仅点亮城市夜空,更是推动文旅产业升级的强大动能,在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中构建独特的文化叙事。
上海迪士尼灯光秀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光影艺术历史悠久,从南朝南京元宵灯会的祈福之光,到17世纪法国里昂灯光节的浪漫联结,光与影始终承载城市记忆与人文情感。20世纪以来,技术革命为其注入新活力,使其从节日装饰转变为多维艺术体验。迪士尼率先将3D光雕投影用于娱乐场景,英国千禧穹顶投影秀拓展了公共艺术边界。如今,光影演艺已呈现多元形态:日本teamLab通过技术融合打造沉浸式奇幻世界,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以声光交织重现盛唐风华,广州“小蛮腰”360°环幕光影秀用灯光韵律展现现代都市的科技魅力。
在技术与艺术的交融下,光影演艺不断进化,成为流动的文化传播载体,为文旅融合开拓无限可能。
西安《长安十二时辰》
多元赋能:光影演艺的独特优势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升,消费观念革新,夜间文旅经济供给侧从单一业态向多维消费场景转型。全国345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已成为城市夜间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各地政府的专项扶持政策,推动光影演艺与餐饮、住宿、文创等业态深度融合,为夜间文旅经济注入强劲动力。比如长沙,凭借黄兴路步行街、超级文和友等项目,构建起集购物、美食、娱乐于一体的立体消费格局。
作为夜间文旅经济的关键引擎,光影演艺依托多元驱动力蓬勃发展。供给端借助投影、激光、全息等技术,打造兼具视觉震撼与艺术感染力的内容;需求端通过创新体验设计,将传统“观看式”消费升级为“体验式”消费。以teamLab展览为例,游客可通过动作、声音与光影实时互动,深度参与。在社交媒体时代,光影演艺凭借创意和体验形成强大的自传播效应,游客自发分享打卡内容,通过社交传播带动投资吸引,持续为夜间文旅经济注入活力。
上海引进的teamLab展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光影演艺秀借助声光电技术营造多维感官场景,大幅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消费意愿。2024北京朝阳国际灯光节全域设置了60多处光影装置,带动SKP、蓝色港湾、三里屯太古里、合生汇等朝阳区14个重点商圈客流量超1200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客流上涨13%,实现销售额28亿元。张家界天门山峡谷实景音乐剧《天门・狐仙》演出255场次,超37万人观演,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及夜间餐饮消费。成都“夜游锦江”项目自启动以来,凭借独特路线规划和丰富主题活动,成为成都夜间消费热门新场景,拉长周边商户营业时间。在此过程中,消费链得以延伸,观众在观看演出前后会产生餐饮、购物、住宿等一系列衍生消费,形成消费闭环。
在盈利模式上,部分项目选择低票价甚至免费运营,除门票外,通过开发IP销售文创周边、与影视游戏跨界融合、商业冠名、广告植入及短视频直播变现等多元途径,拓宽盈利边界,力求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价值的积极影响;以“免费开放+流量经济”拉长消费时段,将流量转化为留量,进一步推动夜间文旅经济繁荣,实现可持续发展。
张家界天门山峡谷实景音乐剧《天门・狐仙》
光影演艺秀还能提升城市吸引力,重塑目的地形象,优化游客对城市的认知,塑造良好的目的地品牌。深圳光影艺术季作为深圳特色夜间经济品牌活动,覆盖全市各区公共空间、商圈、街区、景区等场所,围绕光影艺术作品展、光影配套活动、商业联动活动三个圈层展开。法国里昂灯光节每年吸引约400万游客,使里昂从一个衰落的纺织工业城市华丽转身成为知名的观光旅游城市。迪拜通过灯光秀将哈利法塔打造成璀璨地标,融合多元文化元素,极大提升了迪拜在全球的知名度。
光影技术还能优化空间利用,激活“低效时段”资产价值,通过改造闲置空间,实现城市资源的全天候开发。北京首钢园通过一系列改造和活动策划,将工业遗址成功转型为充满活力的夜间休闲乐园,提升了园区夜间使用率。
法国里昂灯光节
对于文旅“资源禀赋”不够突出的地区,光影演艺不仅“雪中送炭”,更是实现“无中生有”的战略工具。从首钢园的工业废墟到连岛的普通海滩,再到阿布扎比的全球地标,这些案例证明,在数字时代,夜间文旅竞争力的核心已从“资源禀赋”转向“创新能力”。随着技术的深化应用,光影演艺将进一步突破物理空间限制,以技术重构体验,以创意激活认知,以场景带动消费,为更多地区打开“夜间经济”的发展空间。
冷静思考:繁华背后的发展瓶颈
在光影演艺行业蓬勃发展的背后,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首先,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失衡问题尤为突出。在追求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部分光影演艺项目过度依赖技术手段,导致技术狂欢掩盖了文化的本真内涵。法国里昂灯光节的发展历程便是一个典型案例,当技术将圣母院外墙变成单纯的数码画布时,原本庄重神圣的宗教仪式感被消费主义逐渐消解,虽然游客数量大幅增长,然而本地居民的参与度却直线下降,传统文化面临着被空心化的危机。
法国里昂灯光节
除了文化内涵缺失,项目同质化现象也日益严重。投影技术的相似应用、互动模式的机械复制、呈现表达的千篇一律,让多地光影秀如同批量生产的复制品。当越来越多的光影演艺项目变成似曾相识的视觉展演,观众眼中的新奇感也被消磨殆尽。这种缺乏创新的“模仿”,不仅吞噬着行业的创造力,更造成资源的虚耗,让项目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迷失方向。
生态负担问题同样不可小觑。传统的光影秀往往依赖高能耗的设备,在演出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电力资源,由此产生的碳足迹问题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压力。部分光影演艺项目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为了追求视觉效果,过度使用一次性材料,进一步加剧了生态负担。大量使用的塑料道具和灯具,在活动结束后若处理不当,还会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
法国里昂灯光节
破局之路: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面对上述诸多问题,行业也在积极探索破局之道。
一些项目通过加强对在地文化资源的创意研发,结合前沿技术打造具有差异化的光影演艺项目,从而走出同质化困局。洛阳的《寻迹洛神赋》项目以河洛文化为蓝本,将《洛神赋》中的神话传说与洛阳历史深度融合,通过沉浸式演出与多维感官设计,让观众了解龙门石窟、大运河等文化遗产。武汉的《夜上黄鹤楼》光影秀通过投影等技术,将历史与现代艺术交织,确保光影技术服务于文化表达,避免技术的喧宾夺主。海南博鳌的《锦绣天成》以海南本土黎锦、黎族神话为核心,打造行浸式诗画夜游,形成 “边走边看” 的互动体验,避免与其他实景演出雷同。张掖七彩丹霞《阿兰拉格达》以丹霞地貌为天然舞台,挖掘在地文化,结合直升机、热气球观光与实景演出,形成“白天观丹霞、夜晚赏演艺”的差异化体验,2024年接待游客348万人次,同比增长显著。
武汉《夜上黄鹤楼》光影秀
在减轻生态负担方面,光影演艺行业需要强化光影+生态的保护意识,激活更具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比如《夜上黄鹤楼》光影秀项目采用 “见光不见灯”的环保照明设计,避免对古建筑造成损害。江门赤坎古镇的沉浸式光影演艺场景中,光峰科技运用激光投影技术替代传统大功率灯具,采用ALPD技术(激光显示技术)实现高亮度、低功耗,结合动态纱幕与智能调光系统,同时通过数字内容迭代减少实体装置的使用。杭州西湖景区通过划定黑天空保护区,规划亮度分区,探索依区域功能控光,旨在保护生态环境。
展望未来,只有当技术从单纯的“制造奇观”转变为“激发共鸣”又兼具“赋能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光影演艺才能真正成为承载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从单纯追求“更亮更多更炫”转向“更共情、更协同、更文明”。
光影演艺绝不仅仅是制造一场转瞬即逝的视觉狂欢,而是要深度融入城市文明的演进过程,成为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只有将“技术奇观”还原为“文化容器”,让光影能够照亮历史、连接人民、回馈生态,才能真正释放夜间经济的深层价值。这不仅仅是照明技术的升级,更是一场关于城市文明演绎方式的深刻变革。
原标题:《看光影秀的你,参与了一项万亿元级别的大项目》
栏目主编:邵岭 文字编辑:周敏娴
来源:作者:刁基诺( 中国传媒大学文旅融合创新研究院副院长,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师)
下一篇:昆明村集体经济组织分红超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