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初夏,万物丰茂,一辆承载着光明使命的列车悄然改变着数百个家庭的命运。2025年5月7日,“中华健康快车”首站停靠聊城,开启“光明行”之旅,在聊城市眼科医院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白内障复明行动。这场由国家卫健委主导的公益医疗行动,不仅是对健康中国战略的生动诠释,更在医疗资源下沉、民生服务创新、社会治理协同等领域进行了有益探索,展现了医疗公益从“治病”到“治未病”、从“输血”到“造血”的跨越式发展。
□ 金增秀
从即时帮扶到内生发展
这是公益医疗流动丰碑
28年、28省210个地区、24万名患者,“健康快车”的运行轨迹,折射出中国公益医疗的发展历程。以聊城为例,项目突破传统医疗援助的短期性、片段化局限,实现三重跃升。一是技术赋能的系统化。北京朝阳医院专家团队与聊城市眼科医院建立“专班对接+技术协作”机制,通过业务培训、设备调试、流程优化,将三甲医院标准移植到地方。二是服务模式的创新性。“一站式”诊疗服务打破传统就医壁垒,从筛查、检查到手术、康复的全周期管理,让低收入群体免于奔波之苦。三是人才培育的战略性。通过“师带徒”培养、标准化流程演练,聊城医护团队已具备独立开展白内障手术的能力,为基层留下“带不走的医疗团队”。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共治
这是健康治理长效方案
项目的成功落地,是政府、医院、社会力量协同共治的成果。以聊城为例,国家卫健委提供政策,北京朝阳医院输出专业力量,聊城市构建“政府主导-医院实施-社会参与”的三级网络,以“三抓三促”体系为核心,将短期医疗援助转化为全链条服务模式,彰显出地方政府推动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治理智慧。一是抓顶层设计促共治,将项目纳入健康聊城建设整体规划,卫健、民政、慈善等多部门联动,实现应筛尽筛;二是抓流程再造促效能,基地医院调配专用设备、开辟绿色通道,眼特检科专人引导,大幅提升检查效率;三是抓人文关怀促认同,志愿者全程陪诊、术后心理疏导等细节,让医疗援助超越技术范畴,成为情感连接的纽带。正如患者张秀玲(化名)所言:“医护人员一直耐心开导,术后护理也很周到,整个过程让我真切感受到政策的温度。”
从资源错配到均衡普惠
这是医疗公平革新路径
我国60岁以上人群白内障发病率高达80%,优质眼科资源扎堆城市,农村困难白内障患者因不能及时手术而致盲。针对这一现象,“健康快车”项目以三重创新破解资源错配,推动实现医疗普惠公平可及。一是技术层面,5G远程会诊打破空间壁垒,基层医生能实时“围观”北京专家手术;二是服务模式,将筛查网嵌入社区网格,让健康检查从医院走进家门口;三是参与方式,患者通过网上预约实现自助服务,让科技便民触手可及。以聊城为例,“健康快车”将北京专家团队的精湛技术直送基层,短短13天,一组数据见证了社会价值的时代升华:截至5月20日,“健康快车”白内障门诊筛查患者616人,符合手术指征患者414人,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200人。其中一名患者两次受益于“健康快车”项目,10多年前,一只眼接受复明手术,今年,另一只眼也顺利实施了复明手术,术后视力恢复良好。
“健康快车”项目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民生、经济、社会的多维效益矩阵。这200例成功手术,不仅意味着200个家庭的命运转折,还将带来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健康投资产生的良性效应,正转化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聊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