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1984年,我国设立了首批14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到2024年,全国经济技术开发区达232个,创造地区生产总值达16.9万亿元,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近日,商务部印发了《深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创新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5月27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工作方案有关情况。
工作方案共提出四方面16项政策举措,力争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新的示范。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表示,国家级经开区是外贸外资的“第一梯队”,是“投资中国”的优先选择,也是制度型开放的重要平台。在对外开放方面,工作方案提出鼓励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领域外商投资,支持数字服务出口,建设内外贸融合发展产业集群、国际枢纽物流中心等;加大先行先试授权、支持经开区与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加强招商队伍建设、优先安排品牌活动等;指导落实外商投资企业利润再投资递延纳税政策。
国家级经开区产业聚集度高、先进技术应用场景多。在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制造业发展提质升级、数实融合方面,工作方案提出支持重大技术改造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发展服务型制造,孵化未来产业,建设高标准数字园区、智能工厂、算力基础设施等。此外,工作方案还提出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促进产业转移承接等举措。
“长期以来,国家级经开区发挥了体制机制、产业人才等各方面优势,争当区域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排头兵,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促进区域间合作联动,取得显著成效。”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司长朱冰介绍,国家级经开区经过长期发展,大多数已经成为当地宜居宜业的区域,集聚了大量经营主体和就业人口,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不断辐射带动周边。例如,合肥经开区围绕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头部企业,推动了100多个产业链配套项目在周边县市落地。
目前,全国232个国家级经开区遍布31个省(区、市),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各方面互补性很强。商务部支持成立了长江经济带国家级经开区协同发展联盟,持续举办各类产业转移对接活动,引导东部地区的园区“腾笼换鸟”,支持中西部地区园区“筑巢引凤”。
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司长王志斌介绍,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生态环境部联合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持续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目前已建成生态工业园区73家,其中43家是国家级经开区。同时,积极推进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强制性审核,开展重点行业、工业园区整体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筛选推广先进清洁生产技术,推动重点行业、园区和区域在节能、节水、节材、减污和降碳等方面不断进步,实现源头减量、过程减排、末端治理以及综合利用。
国家级经开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市场监管总局法规司司长彭新民认为,在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获得感方面,国家级经开区也需要不断探索创新,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去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针对企业反映比较集中、涉及部门比较多的事项,部署推动了“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市场监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以企业开办、企业信息变更、注销登记、迁移登记等涉企“一件事”为重点,优化再造业务流程,努力为企业和群众提供环节更少、周期更短、流程更优、成本更低的服务,推动资源要素高效配置。
凌激透露,下一步,商务部将牵头协调落实工作方案各项政策举措,推动各地各部门研究出台配套措施,在要素保障、安排改革试点任务、下放经济管理审批权限等方面提供更大支持。持续打造“投资中国—选择经开”品牌,促进在华外资企业再投资。指导国家级经开区进一步建立权责清晰、规范高效的现代开发区管理制度,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市场化运作水平。
(本报记者 董蓓)
上一篇:创新评价,助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