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凌
近日,媒体报道了一起维护未成年人权益的典型案例,一高中女生被同学造黄谣,最终造谣者因真诚悔过未被追责,而前期未主动拦截、收到投诉后又未及时下架侵权内容的网络平台,被法院判处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8000元。
从法院判决看,平台被判赔还真不“冤”。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平台对涉及性谣言、隐私泄露等明显侵害未成年人的信息负有主动审查和快速处置义务,若未能及时采取必要措施,需承担连带责任。此次事件中,涉案视频包含未成年人清晰面部特征及露骨低俗内容,平台本可通过技术手段识别并主动拦截,却在接到投诉次日才删除,放任侵权信息传播3.5万次。当事人受到严重精神损害,平台难辞其咎。
网络时代“按键伤人”现象不断,不乏平台以已尽到“通知—删除”义务而开脱。事后处置固然重要,但对于受害者来说,面对网上汹涌而来的恶意,更期盼的是处置于初萌之时。事实上,早在2022年,中央网信办就提出“建立健全网暴预警预防机制”,去年正式施行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再次明确,平台应建立预警模型,“及时发现预警网络暴力风险”。结合上述判例来看,各大网络平台应该明白:面对网暴,必须高度警觉、主动治理,否则必将为守土失责埋单。
今天,网络环境异常复杂,水军黑手层出不穷,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形式多样、愈发隐蔽。比如,对于明显的侮辱性内容,平台很容易识别,但对于那些表达隐晦的“黑话”、难以辨别的缩写,以及故意“带节奏”等新型网暴,当下技术手段就显得捉襟见肘。这也提醒着,在清朗网络的持久战中,平台还有很大的主动作为、创新治理的空间。
网暴形式更迭,呼唤平台升级技术手段。或许网暴变种总比系统屏蔽更快一步,但当过激言论在短时间内大量指向个人时,平台决不可等闲视之。在惩治施暴者的手段上,除了禁言、封号,平台更应在减少用户维权阻碍上多下功夫。比如,在锁定施暴者时,建立多维度账号行为模型,综合登录时间、IP地址、发言频率等异常分析,对高频负面词汇监测预警,并保存有关记录方便后续司法介入,让“按键伤人”者付出应有代价。
上一篇:为官兵送上法治教育课
下一篇:学好税法也是演员的自我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