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光明日报
本报重庆5月25日电(记者李宏、张国圣 通讯员邓青春)近日,重庆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团队在植物资源调查中取得重大发现:在海拔1800米的灌木丛中,首次观测到大规模重楼属植物集中分布,总数超过2000株,其中巴山重楼、长药隔重楼和狭叶重楼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占比超过80%,形成多达数十个分布种群,涵盖开花成株与幼苗等多个生长阶段。这是继2023年崖柏人工繁育突破后,雪宝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又一里程碑。
据介绍,作为藜芦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重楼属物种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其独特的花药闭合机制和依赖蝇类传粉的特性,是植物适应环境的典型案例。同时,该属植物起源可追溯至上新世,其现存分布格局是第四纪冰川作用的结果,对研究东亚植物区系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发现的重楼属植物生长在保护区核心区的常绿阔叶林下,其生境完全符合该物种对海拔1300~1900米、阴湿腐殖质土壤的严格要求。科研人员在现场观察到,部分植株已进入盛花期,黄绿色线形花瓣与紫色子房形成鲜明对比,而新生幼苗则呈现出5~9片轮生叶片的典型特征,印证了民间“七叶一枝花”的俗称。
雪宝山地处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与三峡库区交会地带。“这些植物对生境变化极为敏感,其恢复说明雪宝山的森林生态系统已具备自我修复能力。”西南大学植物学教授王小明实地考察后表示,完整的龄级结构表明该种群已摆脱功能性灭绝的风险。
上一篇:促进平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下一篇:饮料别混喝!可能损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