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耿俪洳 苏文博
昨天,位于湖南长沙的中南大学实验室内,一块从非洲刚果运来的硫化铜矿石已被研磨成矿浆,放进特殊装置后在选矿药剂作用下分解出铜元素。
“实验结果预计月底能出,正好赶在非洲刚果铜矿项目落地前。”在900公里外的浙江嘉兴经开区城南街道,浙江科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邓涛密切关注着验证进程,并对结果充满信心。因为在提纯技术领域,科菲已积累出深厚的经验。
作为全球有色冶金大国,中国曾长期缺乏金属冶炼流程中的关键创新技术,设备高度依赖进口。2008年前后,邓涛首次接触海外旋流电解技术,并立下突破“卡脖子”、打造“中国派”的宏愿。
海外旋流电解技术为何难以复制,关键在于其中阳极材料的昂贵,让金属冶炼成本居高不下。成立科菲后,邓涛随即带领团队展开替代材料的研发攻关。
“每种材料均需历经小试、中试等多阶段验证,实验次数多达上万次。”一次次失败带领着他们越来越靠近正确答案,直到一年多后,“钛网阳极”的出世,让低成本旋流电解从理想走向现实。
替代材料的研发不是终点,只是起点。旋流电解技术要运用,必须要有配套装置。
“从材料到设备,不是简单的拼凑,涉及复杂的控制、操作等工艺设计。”邓涛很清楚,旋流电解装置要落地,还要在生产中寻找突破口。于是,科菲团队转而穿梭在设备间,把吃住都安排在工程项目上,只为一遍又一遍验证、迭代工艺方案。
2012年,在机器轰鸣中熬过上千个日夜后,科菲终于成功推出国内首台旋流电解装置,金属提纯浓度可达99.96%,彻底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此后,产线科研成为科菲的独特标识,公司每年投入超2000万元用于研发,人才团队从几个人拓展到50多人。兼具技术实力与工程经验的科菲,也发展成能为全球客户提供有色金属冶炼的全能型企业。
“目前国内新增的钴、镍项目大多由我们承接,在非洲、印尼等资源富集区,我们亦成为首选技术供应商。”邓涛对此格外自豪,从突破技术封锁到解决行业难题,科菲一直在前行。如今,公司年产值已达4亿元。
伴随新能源产业爆发,钴、镍等电池金属需求激增,带动低品位矿石开发热潮。传统工艺在低品位矿石处理上面临成本飙升与环保压力的双重挑战。“企业核心竞争力,正在于解决行业痛点。”为攻克这一新的全球性难题,科菲团队再次从“零”出发。
在青山控股年产5万吨电解镍项目现场,科菲团队启动了名为“酸雾捕积系统”的技术研发。怎样通过改进装置有效捕积酸雾,实现既节省成本又减少污染?一遍又一遍反复尝试后,他们最终找到了水封原理结构的新解决方案。
“与传统相比,这种新式隔膜电积槽操作稳定性好、空间利用率高,还具有密封处理性能。”让科菲团队更加自豪的是,该装置在青山控股落地后便被口耳相传,给了公司新的机遇。
不少项目闻讯前来,并提出自身需求,科菲一一给予回应:定制式、个性化的成套装置或整套产线,被广泛认可。如今的科菲,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完备的集成系统,在世界各地的工程上稳定运行,市场占有率突破90%。
要稳定市场,能干是第一步,会干是第二步。在邓涛看来,会干不仅在于提质,还在于降本。在有色金属冶炼领域,低成本、高产出,才是制胜之法、共赢之道。
于是,在华友钴业、伟明盛青等多个电积镍项目上,科菲再次发力,通过配置优化改造,实现隔膜电积酸雾处理问题,同时通过系统完善升级,实现电积效率提高30%,单吨金属加工成本降低20%至30%。
“当前,我们还在尝试将更多智能化、自动化技术融入新工程项目,比如正在推进的位于江苏连云港的那个省级重点项目。”看着窗外渐沉的夜色,邓涛踌躇满志地谋划着下一次去项目现场时想要运用的新技术。这个拥有着全球最大钴生产线的项目,也正是科菲产线科研的最新实践。
下一篇:厦门“外贸通”平台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