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草原云
5月23日,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跟随“2025相约丝博会·全国主流媒体看陕西”主题采访团,走进陕汽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总装联合厂房的数字化指挥中心,电子屏跳动着实时生产数据:4.8分钟的生产节拍,单班单线150辆的峰值产能,相当于每秒就有一台重型卡车完成关键部件装配。
工作人员检查配件质量。
“这是会思考的产线。”陕汽汽车总装配厂生产办主任季翔指向正在自动分拣零件的SPS配送系统。36台AGV机器人如同训练有素的“物料管家”,通过视觉识别系统自主规划最优路径,在驾驶室装配区与发动机分装区之间构建起“零库存”的智慧物流链。当车架刚被AGV放置到工位,其配置信息已同步传输至拧紧机、加注机等设备,实现工艺参数的毫秒级响应。
驾驶室装配区作业中。
“这里每分钟创造的价值,相当于传统工厂的3倍。”陕汽汽车总装配厂生产办主任季翔介绍,这座智能工厂正以“灯塔工厂”标准重新定义中国制造——当传统焊花尚未熄灭,数字化曙光照亮下的陕汽重卡,正驶向更远的地方。
装备完成驶出车间的车辆。
陕汽是最早走出国门的中国重卡之一,1988年13辆“延安牌”越野车走出国门,迈出了陕汽国际化道路的第一步。经过36年努力,截至2024年底,陕汽累计出口36万多辆,今年第一季度仍保持了1.4万多辆的出口规模。带着“中国制造”的荣耀,陕汽正加速拓展海外市场,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再添辉煌。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潘佳慧 刘燕杰 高慧
新闻编辑:李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