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经济导报
本报记者 | 张子麟 潘晓娟
日前,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美丽河湖建成率达到40%左右;到2030年,美丽河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美丽河湖基本建成。
美丽河湖是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了解到,去年12月24日,生态环境部发布新一批38个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旨在表彰在水环境治理、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修复及人水和谐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河湖项目。据统计,自2021年启动“美丽河湖”建设以来,国家已经公布了三个批次94个“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何为“美丽河湖”,有哪些指标
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美丽河湖一般应具备以下条件:
水资源方面,具有稳定的补给水源,水体流动性较好,河湖生态用水得到有效保障,稳定实现“有河有水”。
水生态方面,河湖水域及其缓冲带生态环境功能得到维持或恢复,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有代表性的土著物种得到重现,稳定实现“有鱼有草”。
水环境方面,流域内各类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河湖水质实现根本好转或水质稳定达到优良,公众的景观、休闲等亲水需求得到较好满足,人民群众反映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稳定实现“人水和谐”。
“美丽河湖是美丽中国在水生态环境领域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这位负责人介绍,“十四五”以来,生态环境部和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工作。通过制定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参考指标,确定河湖水体清单,宣传推广优秀案例,整治水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90.4%,首次超过90%;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保持Ⅱ类水质。
提出哪些措施,聚焦在哪里
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副司长刘静介绍,生态环境部等部门组织制定国家层面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清单,共确定2573个河湖水体,基本覆盖我国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社会关注度高的大江大河干流、重要支流和重要湖泊水库。如长江干流6300余公里、黄河干流5400余公里实现全覆盖,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确定的210个重点湖库覆盖90%以上。同时,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将群众身边的小微水体等纳入保护与建设范围。
在目标设置上,行动方案聚焦近三年重点任务,从巩固深化水环境治理、加强基本生态用水保障、积极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细化制定了15项目标。同时,充分考虑地方工作基础和承受能力,重点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
具体部署上,此次《行动方案》聚焦四个方面明确了19项措施:在巩固深化水环境治理方面,提出提升入河排污口整治效能、加强工业园区水污染防治、强化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6项措施;在加强基本生态用水保障方面,明确了着力保障河湖生态流量、落实生态流量泄放措施、强化生态流量监测信息共享3项措施;在积极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方面,提出推进水生生物保护恢复、实施湖库富营养化综合治理等6项措施;在全面推进保护与建设方面,提出加大支持力度、开展全民行动等4项措施。
钱从哪里来,社会资本怎么参与
美丽河湖的保护与建设离不开资金和技术支持。
《行动方案》提出,在资金保障方面,中央财政积极支持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引导和鼓励地方财政及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同时,倡导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
在科技支持方面,加强水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强化关键技术研究,发挥国家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行动方案》提出,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探索创新美丽河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严格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鼓励流域上下游建立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实现流域水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到2027年,长江、黄河等重要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基本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