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月,中办、国办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作出“考核应当化繁为简,不搞‘千分制’”的规定。各地严格执行规定,以考准考精考实为出发点,切实优化精简考核体系、指标和方式,把基层干部从繁复考核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用到抓落实上。
在清理规范中优化考核事项。一段时间以来,基层干部所面临的考核任务极其繁重,从优化营商环境到重点项目建设,再到安全生产等,既有单项考核,也有综合考核,还要承担各类政务APP下载推广等任务。这些事无巨细的考核,让基层干部疲于应对。对此,各地主动作为,对各类考核进行全面清理。对考核事项进行严格计划和备案管理,有的考核事项全部取消,有的考核事项归并整合,避免多头考、重复考。各地下定决心,拿出力度,通过统筹整合,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指标总数大幅下降。在清理规范的基础上,各地坚持因地制宜,持续优化考核指标,推动考核评价客观公正、精准高效。有的稳步探索差异化考核办法,针对基层和经济建设部门作出不同的考核重点。各地通过对考核事项的规范与优化,让考核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减轻了基层干部的负担。
在改进完善中提升考核时效。在清理规范各类考核乱象的同时,各地结合实际进行探索创新,着力改进考核方式方法,提升考核时效。有的地方推行“无感、无痕、无形”考核,通过技术赋能,打通相关统计数据平台,实现考核数据一站集成,降低考核对报表、台账的依赖性,同时,坚持“重在平时、日常监测”,充分运用民生实事督查等各类日常性专项督查、检查结果,不搞大规模集中性考核、不开展年终实地考核,减轻基层迎考接待负担。有的地方运用数字技术成果,持续提高数据采集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减少佐证材料。有的地方突出基层导向,随机听取群众评价,增加群众评价权重,让“乡语口碑”与组织评价相互印证。有的地方对考核进行统一组织实施、合并开展,实地考核由一支队伍一次完成。为基层减负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各地在优化精简考核体系中要勇于开拓创新,持续提升考核时效。
在结果运用中激发考核动力。在优化精简考核的同时,关键要强化结果运用,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考核只是一种手段和方式,通过考核这根“指挥棒”,激发党员干部的动力活力,这才是重点。各地通过完善考核结果运用,推动“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通过建立“绩效反馈+岗位适配+能力培养+管理监督+激励约束”的链条机制,依托考核结果分类画像,让表现优秀的干部得到提拔或进一步使用。通过开展“干了什么事、干成什么事”的信息采集,跟踪了解干部承担的考核指标进退位情况,让干得好的考得好、能力强的选得上,让来自经济一线和基层一线的干部得到提拔任用。化繁为简,考准考实,考核的“指挥棒”和“风向标”的作用得到更好发挥。通过考核激励,让广大基层干部鼓足干事创业精气神,锐意进取、干在实处,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