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千龙网
近日,北京通州区举办了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活动,区园林绿化局副局长高琼介绍,在野生动植物资源专项调查行动中,全区共记录到生物物种476种,其中,在北运河下游新发现存在大量圆顶珠蚌和背角无齿蚌种群。
“蚌科生物对水质的要求较高,所以蚌科生物聚集的地方,代表该区域湿地水环境和周边陆地环境质量较高。”调查团队专家说,“很多背角无齿蚌的成年个体比成年人的手掌都大,一只成年蚌科生物每天可净化约100升水,号称天然过滤器。”
蚌科生物所在的湿地生态系统当中,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鱼类、水鸟、水生植物、湿生植物等。这些蚌科生物以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因此,它们处于食物链的中间环节,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去年以来,副中心还首次监测到了栗树鸭、黑海番鸭等野生动物新品种。黑海番鸭发现人之一、通州爱鸟汇野保志愿者羿健介绍:“这些新增的鸟种,具有高度的稀缺性和珍贵性,例如黑海番鸭过去分布区域主要是在沿海地区,如今已经来到内陆,在通州被观察发现不止一次。这说明它们迁徙路线、分布区域的拓展,也体现了栖息环境的日益改善。”
目前,全区共记录到生物物种476种,包括植物246种、鸟类202种、两栖爬行类9种、哺乳动物8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11种。
这些生物物种当中,不少是相当珍稀的品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就有6种,包括大鸨、黑鹳、中华秋沙鸭、遗鸥、黄胸鹀、青头潜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30种,包括白腹鹞、苍鹰、赤腹鹰、凤头蜂鹰、黑翅鸢、红脚隼、红隼等。“而且大鸨、黑鹳、中华秋沙鸭等珍稀鸟类多次被监测到,充分体现了副中心生态系统质量不断提升。”高琼说。
上一篇:从海盐秦山走出的“核大师”
下一篇:六十年坚守“一元医者”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