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髹饰工艺在我国有大约八千年的历史。防腐,是漆器诞生的最初原因。渐渐的,爱美成性的中国人开始琢磨在保证耐用的同时,让器物变得更美观,把漆器变成了一门艺术、一种文化。
新石器时代:红与黑为主色调
人们对美的追求是从色彩开始的。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漆器来看,7000多年前的原始人,已经能利用朱砂和松烟(松灰)调制出黑色和红色。
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中国人尚红、尚黑,其实真正原因没有那么玄幻:大漆的本色是棕色,底色重、质地黏稠,很难调色,因此,红和黑是人们最容易获得,也是早期仅能获得的颜色。
商周:颜色不够珠宝来凑
在色彩上遇到阻碍的人们,转而探索起另外一个方向——极力给漆器镶嵌上一些装饰物,比如贝壳、宝石和金子。北京房山琉璃河商周遗址出土的漆器残片,表面就镶满了贝壳。这种思路,在以后几千年里都是漆器装饰的重要方向,可以看作后世漆器所有镶嵌工艺的萌芽。
战国、两汉:无物不漆
战国、两汉时期,青铜器的繁荣走到尾声,漆器乘机上位,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高峰期。当时漆器的地位可以用四个字来总结——无物不漆。
从杯盘茶盏的小型生活用具、到几案屏风的大型家具,从弓箭甲胄等军需用品、到棺椁等丧葬用具,都有漆器制品的身影。
三国两晋南北朝:犀皮漆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诞生了一项全新的装饰工艺——犀皮漆。犀皮漆的工艺,大致分为3步:先用稠漆在器物表面堆出高低不平的面,晾干后涂上多层不同颜色的大漆,最后再通体磨平,得到绚丽的花纹。
唐:走奢华路线
大唐盛世,漆器走的也是奢华路线。比如,把贝壳磨制成各种形状或图案,形成镶嵌在漆器表面的螺钿工艺,有时还会加入玛瑙、玳瑁、红珊瑚、绿松石等宝石,华丽而雍容。
宋元:极简和极繁
有人总结宋朝的美学是极简风。单看宋朝的漆器,这话只对了一半。宋朝最有代表性的漆器是素髹(xiū,指把漆涂在器物上)和雕漆,一个极简,一个极繁。
素髹,也叫光素漆、一色漆,就是只在器物表面涂上一种颜色的漆,别无装饰。
雕漆,则要在器物表面刷出一定厚度的漆,再在漆层上雕刻花纹,根据漆层颜色的不同,可以分为剔红、剔彩、剔犀等。
能进行雕刻的漆层,一般在8-15毫米,1毫米厚的漆要刷17遍,还得等自然阴干之后再刷下一层,所以一天只能刷2-3层。
宋朝雕漆在元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元雕漆成为与汉夹苎、唐平托、宋素髹并称的中国漆器四大杰作。
明、清初:另一个高峰
经过唐宋元的积累后,中国漆器在明代至清初达到战国、两汉之后的另一个高峰。其最大贡献,就是出现中国古代唯一一部漆器工艺的著作《髹饰录》,总结了我国古代漆器工艺的丰富经验,将漆器分为14类,101个品种,直到今天都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