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衢州日报
王飞 何敬
中国民航局数据显示,到2025 年我国低空经济产值将达3万亿至 5万亿元。上月,浙江省低空经济“先飞区”试点名单公布,开化县成为衢州市唯一入选的县(市、区)。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已成为各地竞相布局的重要赛道,也快速催生了无人机驾驶员这一新兴岗位(业界俗称“飞手”)。
据有关部门估算,我国无人机驾驶员岗位的就业缺口高达100万人。在此背景下,各地无人机培训公司应运而生,一些高校也陆续开设无人机飞行、航拍等课程,为影视、消防、农业、电力、测绘等行业培养了一大批“飞手”。然而受教育理念、师资储备、训练场地等因素制约,当前相关培训内容大多围绕无人机基本概念与原理、安全操作规范、飞行技术与操作技巧、维护保养等技术性内容展开,却淡化甚至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作为新兴职业,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无人机飞手职业发展的基础。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是较早将无人机航拍引入教育教学体系的高校之一。该学院在摄影摄像技术专业开设“无人机航拍摄影”“无人机航拍摄像”两门必修课,在航拍教学与课题研究中充分融入思政内涵和人文思考,引导学生在提升技术水平的同时重视职业素养,深度思考低空经济视域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未来的关系,以为其他行业无人机相关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一、法律合规与道德伦理的双重建构
无人机航拍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在带来视觉震撼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面临着违规飞行、侵犯隐私、噪声扰民等安全风险与道德伦理方面的挑战。
衢州地处浙闽赣皖四省边际,因特殊的区域位置,市区周边10-30公里内划定为禁飞区和限飞区。针对这一现状,衢职院无人机教学在课程设置上摒弃了大部分教材中按无人机发展历史、飞行技术、航空法规、航拍技巧的传统授课编排方式,将航空法规、安全风险、摄影师职业道德等版块前置,逐一划出其中的风险点和法律高压线;同时将实训场地搬迁至禁飞区外的偏远山区,现场设置飞行栅栏,并将飞行高度严格控制在10米以下,确保学生在训练中坚守安全底线、远离法律红线,成长为合法合规的合格飞手。
无人机在居民区或商业区航拍时,若飞行高度过低或噪声过大,会直接干扰居民正常生活,甚至侵犯公民个人隐私。2025年年初,海南媒体报道三亚某酒店发生无人机偷拍事件:一名女游客在酒店阳台泡澡时,发现对面有无人机盘旋疑似偷拍。这一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凸显了行业自律与隐私保护在无人机航拍中的重要性。
结合该事件,系统梳理了媒体报道过的同类案例作为反面教材引入课堂讨论,提醒学生在飞行前必须取得相关区域的飞行许可,严格规避在居民区、商业区、度假区等敏感区域低空飞行和拍摄。通过强化隐私保护意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不能为追求视觉效果或经济利益,而忽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技术赋能与艺术创作的双向提升
从传说中的嫦娥奔月到现实中的中国探月工程,从“两弹一星”研发到中国航天员常驻太空,从波音、空客两大飞机制造商垄断着全球航线,到2023年国产C919大飞机翱翔蓝天,中国人的飞天梦从未停歇。在接续飞天的征程中,大疆无人机作为中国智造走向世界的创新品牌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开启了中国新的飞天征程。
创新精神既是无人机行业发展的核心生产力,也是无人机航拍创作的核心竞争力。作为航拍摄影师,熟练操控无人机是基础,创作出兼具美学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优秀作品是目标,因此需要树立创新意识、激发创意思维、提升创作能力。
无人机航拍既涉及信息技术、气象学、地理学等科学领域,又与摄影师的美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知识储备密切相关,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创作手段。在航拍教学和实践中,引导学生开展多学科融合学习:既要学会看云识天气、观测风向,根据气象条件规划飞行时间,又要细致勘察飞行区域的地理环境,合理设计飞行路线,确保科学飞行与安全起降。
通过赏析优秀航拍图片和纪录片汲取创作灵感,是新手学习航拍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课堂教学中,从20世纪80年代央视推出的直升机航拍纪录片《话说长江》,延伸到近年来备受青睐的无人机航拍纪录片《鸟瞰中国》——两部作品均在航拍的宏大视角中融入山水美学、国画意境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展现美丽中国与中华文化。前者侧重呈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宏大叙事,后者则在展现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视觉叙事时,更多融入个体视角与个人情感,聚焦中国普通人的美好生活,显得更为可信、可亲、可感。
在航拍实践中,鼓励学生在运用摄影构图、光影处理等技巧的同时,充分发挥航拍的高度与角度优势,提升审美能力、培养创意思维,尝试多样化的航拍手法,从多元视角探索空间、审视世界,逐步形成独特的摄影风格与创作理念。
三、价值引领与职业素养的深度融合
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是一柄双刃剑,既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也可能沦为杀戮的工具。在课程中,以近年来全球新闻热点事件为切入点,对比无人机在“俄乌冲突”与“云南亚洲象迁徙”“北京冬奥会”等军事场景和民用场景中的不同用途,让学生切身感受战争与和平、世界之乱与中国之治的巨大反差,引导他们居安思危,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环境,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作为一名从党报转型至高校的摄影教师,在开展无人机摄影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自己及航拍摄影师同行的图片案例,内容涵盖生态、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这些航拍图片背后的生动故事和人文价值,经有机整合后,分别形成“无人机飞行规范及伦理”“世界之乱与中国之治”“航拍视角下的衢州变迁” 等思政教学模块融入课堂,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025年是衢州升级为地级市40周年。上世纪90年代初,驻衢空军飞行员曾用直升机航拍了大量反映衢州城乡面貌的老照片。在教学实践中,以这些老照片为坐标,借助无人机在同一地点拍摄对比影像,通过新老航拍图片中衢州的变迁,让学生真切感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家乡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引导他们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并用航拍视角展现美丽中国与美好生活。
无人机能为摄影师提供飞翔的视角,却无法替代思考的大脑。在无人机航拍课程的最后一课,通过探讨无人机视角下高度、角度、深度的价值内涵,引领学生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未来的关系,引导他们在理论学习与实践中挖掘无人机航拍的美学价值、人文价值、社会价值,提升影像素养与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摄影观。
因此,在低空经济蓬勃发展、无人机应用场景持续拓展的背景下,无人机航拍人才的培养不能止步于技术技能的训练,更需在职业素养培育中构建“技术-伦理-价值”的三维培养体系,回应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为新兴职业人才培养注入“技术向善”的灵魂。通过本土案例与思政元素的深度结合、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实践教学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不仅使学生掌握无人机航拍的“硬本领”,更引导其树立职业发展的“软实力”,真正成长为适应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素养”飞手,助力低空经济在规范有序、创新向善的轨道上实现可持续发展,也为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其他新兴职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有益启示。
(作者单位:衢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