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伯虎财经
作者 | 楷楷
当新势力掌门人还在以“金句”抢占头条时,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却因“死讯”无奈地登上了热搜,其后,朱江明也只是以一句“我和零跑都活得挺好”淡然回应。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朱江明都是新势力车圈中低调的一员,他很少活跃在社交媒体上,也鲜少“画大饼”,这在格外喧嚣的车圈中并不常见,但这并不妨碍零跑“低头赚钱”。
近日,零跑交出了“再创新高”的财报。根据财报,零跑2025年一季度实现营收100.2亿元,同比增长187.1%;净亏损为1.3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收窄,毛利率创历史新高,达到14.9%。
如果你是关注甚至了解新能源汽车的人,对零跑的表现不会惊讶。过去一年,顶着“半价理想”的名号,零跑不声不响的摸到了新势力销量排名的第一梯队。几年前,零跑喊出全域自研的时候,行业还有不少质疑的声音。结果转头零跑就和Stellantis集团达成了出海合作,成为第二家和海外巨头合作的新势力。
不过,虽然零跑离全面盈利“只差一步”,但这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毕竟,从“无人看好”到“成功逆袭”,零跑身上难免有其他车企的“影子”,“价格屠夫”的称号也挥之不去。
不知不觉间,这些“标签”已经成为了零跑的“包袱”,唯有撕掉标签、改变认知、重塑底色,零跑才能真正“领跑”,实现全面飞跃。
密不透风的产品矩阵
2024年,零跑以117.48%的完成率,超额完成了全年销售目标,交付了293724辆,同比翻了一倍,高居新势力车企第三位。
踏入2025年,零跑的销量还在继续向前冲。今年1-4月,零跑的累计销量为128591辆,成为新势力销量榜单的第二名,仅次于小鹏,也彻底改变了曾经的“蔚小理”市场格局。
但零跑一开始其实并不被外界所看好。作为创始人的朱江明,既非科班出身,也缺乏传统汽车行业的背景,这使得零跑在起步阶段面临着诸多质疑和挑战。
2019年,零跑发布了对标特斯拉Model S的首款车型S01,售价仅为11.99万起,看似性价比拉满,但却遭遇了市场的一记重击,平均年销量还不到1000辆。
但零跑在三电系统、智能网联系统、自动驾驶系统等核心技术已经有多年的自主研发经验,S01在续航、智能驾驶等方面也没有明显的短板,其之所以失利,更多是跟零跑的营销策略和市场定位有关。
一则,零跑并不像其它新势力车企那样,有较多的品牌曝光,导致S01的讨论度并不高;二则,作为零跑旗下首款车型,消费者担心品牌实力、售后服务等问题,但彼时零跑并没有太多的展示店,难以缓解消费者的顾虑。
此后,零跑陷入了长达两年的至暗时刻,不仅销量惨淡,连融资也屡屡碰壁,资金链甚至已经处于断裂的边缘。
最终,零跑决定用“产品力”去解决营销的痛点。此后,零跑的一系列产品都难免有其他车企的“影子”,但售价却远低于对标产品。
最为外界熟知的,则是零跑“半价理想”的外号,比如对标理想L7的零跑C10,在造型、风格、配置等方面都有着理想的影子,也提供增程式版本,但价格仅为理想的一半左右。
零跑在今年4月上市的B10,更直接颠覆了十万级SUV无“激光雷达”高阶智驾的固有格局,在比亚迪前头高喊“智驾平权”之际,零跑后脚就跟上,而且还送的更多。
对于被称为“小理想”、“小比亚迪”,朱江明也表现出坦然的态度,他曾表示“不觉得有什么不好”。他认为理想汽车在产品设计、技术创新等方面有优势,零跑可以借鉴成功的经验。
在外界看来,零跑贴着竞争对手的跑道来“超车”,缺乏了自己的品牌态度。然而,对于吃过营销亏的零跑来说,它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以及消费者图的是什么。
诚然,“低价”是吸引消费者购买的重要因素,但在近年的车圈价格战中,“降价”已经不是什么新鲜套路,消费者凭什么在一众低价车型中选零跑,而不是其它品牌。
朱江明曾不止一次谈到了零跑的策略,那就是“对标优衣库”。回想我们到优衣库购物时的心态,难道只是因为便宜吗?
应该说“是也不是”,相比起白牌服装,优衣库不算最便宜,但综合性价比、购物体验以及SKU等因素,优衣库便成为了更具竞争力的选择。
零跑也是如此,它把汽车行业里品牌为导向的定价策略,改成了普通消费品行业里靠成本来定价的策略。如果消费者只在乎车辆的性价比,而不关注品牌,零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此外,零跑近年还在不断加密产品矩阵,通过ABCD四个系列涵盖6万-30万元的所有价格带,但其在同一个价格带上并不只有一款车型,而是提供了具有不同系列特点的多种车型。
可以说,零跑用“价格带+差异特点”的策略,进一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让消费者能够明确感知,比零跑便宜的没零跑好,比零跑好又没它便宜。
走出“越卖越亏”的困境
不过,零跑要打造“好而不贵”的汽车,成本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制造业也有“不可能的三角”,如果无法兼顾低成本、高质量以及高效率,就有可能会沦为亏本买卖。
事实上,零跑也曾经历过“越卖越亏”的困境。2022年,零跑还是“卖一辆车,亏4.6万元”,尽管当年其营收与交付量都创出新高,但净亏损超过了51亿元,较2021年多了79.5%,毛利率仅为-15.4%。
零跑亏损的背后,是研发费用和销售成本的持续增加,尽管营收和交付量有所提升,但成本的快速增长导致了亏损的扩大。因此,“省钱”也成为了零跑的头等大事。
首先,是向供应链要“降本”。一直以来,零跑都坚持零部件自研模式,朱江明透露,零跑自研、自造的核心零部件,已经占到了整车成本的65%以上。
在这一背景下,零跑可以将“复用效应”放大,目前零跑C系列车型80%零部件通用化率,通过共享底盘、车灯、座椅等核心部件,开发第二款车只需新增20%-30%成本。
此外,在供应链管理上,零跑还绕过了传统一级供应商,减少中间环节的利润分成。在一些非自研类目上,零跑也避免绑定龙头,比如占汽车成本40%-50%的动力电池,零跑选择跟中航锂电、蜂巢能源等二线厂商合作,进一步压缩成本。
其次,则是打造规模效应。零跑自研的四叶草架构,能把原本分散的硬件和功能“打包”成标准化模块,既可以快速适配不同车型需求,还会随着规模扩大而进一步摊薄边际成本。
最后,零跑对经营费用的控制一直比较严格。根据2023年数据,零跑经营费用率为27.3%,远低于小鹏(38.58%)和蔚来(47.35%)。2024年,零跑的经营费用率降到19.22%,但从上半年数据来看,依然属于行业偏低水平。
在这套组合拳下,零跑不仅减少了亏损,其在去年四季度更首次实现了季度盈利,成为新势力中第二家单季盈利的企业。今年一季度,零跑的毛利率环比提升至14.9%,创历史新高。
积极降本之外,零跑也在想法设法增加收入。今年一季度,零跑财报之所以远超市场预期,其中一个原因是其中一笔3亿元的技术服务费,这笔收入的毛利率达到了60%-70%。
尽管其占营收比例不算高,但却打开了资本市场的想象空间,如果零跑后续合作技术授权收入能成为类似小鹏和大众合作这样持续性的收入,将能大大缓解零跑的成本压力。
此外,根据东吴证券研报,零跑的单车毛利从2023年的约555元增加到9163元,增幅达到16倍。这得益于零跑去年增加了高溢价产品(C系列)的比例,提升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如今的零跑,不仅走出了销量困境,还逐渐摆脱新势力“卖一辆亏一辆”的魔咒。朱江明更表示,力争2025年实现年度盈利,销量目标50-60万辆,全年毛利率10%-12%。
“飞跃”之后仍有隐忧
不过,在朱江明这份自信背后,零跑仍暗藏隐忧。如果剔除技术服务费的加持,公司一季度的毛利率实际是环比下滑的。
而且,如果以零跑2024年8.38%的毛利率作为参考,其跟比亚迪、特斯拉等“生产狂魔”相比,基本还属于“赔本赚吆喝”;即便跟蔚来、小鹏等新势力相比,也远远未到安全线。
因此,如今的零跑只是验证了“薄利多销”在汽车市场的可行性,但随着汽车行业从电动化向智能化转型,零跑还要投入更多。
首先,零跑的研发费用一直低于同行。2024年,零跑的研发费用同比增长51%至29亿元,作为参考,“蔚小理”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30亿元、65亿元、110亿元,零跑的研发费用一直都是“独一档”的低。
不过,如今车圈已经基本进入到智驾竞争,零跑高阶智驾的供应商是Momenta的城市NOA系统,跟比亚迪、丰田是同一个供应商。
大家可以设想,如果哪天这两家车企同时开打价格战,零跑的极致供应链和资金优势,能否让其在这场竞争中胜出?
零跑这些年欠下的“研发债”终究是要补上的,诚如朱江明所言,“再节俭也不能减少智驾的投入”。但如此一来,零跑接下来恐怕还要跑得更快,才能让盈利的压力更小一点。
其次,规模效应有可能会触及天花板。零跑管理层表示,一季度毛利率同比改善,主要由于销量上升带来的规模效应。
但零跑单车原材料成本占比高达90%以上,这意味着其成本控制空间有限,难以在短期内显著摊薄每辆车的成本。
所以,提升品牌溢价和走向海外,成为了零跑接下来的重要叙事。
一方面,零跑的品牌积淀仍然相对较浅,其要撕掉旧有标签,重塑品牌价值,才能更好推动高端产品线的销量。
据悉,零跑最高端的D系列车型将会在今年推出,作为推动零跑业绩持续向上的重要法宝,其能否成功孵化出“智驾”新标签,也成为零跑品牌高端化的关键一步。
另一方面,零跑需要通过拓展海外市场,进一步提升品牌的国际影响力。目前,零跑与 Stellantis 的合作正在顺利进行,相信将能进一步缩短零跑与竞争对手在海外市场的差距。
朱江明曾表示,“零跑是长跑选手,能否保住第一名不好说,但有把握一直是头部”。如今,汽车行业已经进入决赛圈,比拼的已不仅是速度,更是耐力和进化力。
过去几年,零跑展现了出色的周期穿越能力,用极致性价比构建出独有的护城河,完成了一次漂亮的“逆袭”。但完成逆袭之后,零跑最大敌人已不是外部竞品,而是自身边界的突破。
接下来,零跑要验证的并非是能否一直成为销量冠军,而是在新一轮的竞赛中,能否一直留在牌桌上,寻找直面更强大对手的砝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上一篇:全国游泳冠军赛:潘展乐摘下第八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