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寒
随园老人袁枚是个“吃货” 图源《古典文学寻宝记》一书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修订后,将名著阅读推荐书目中的《傅雷家书》替换为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此后,尤其是被列为考试书目后,从市场上看,其版本呈现出爆发式增长。为了帮助学生通过这本书的考查,市面上还出现了各种各样或简略或详细的注本,还配置了相应的练习,可谓极尽贴心之能事。但大多数学生对《经典常谈》的阅读感受如何呢?
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 ——“头晕脑涨,苦不堪言”,很多学生根本读不下去。为什么会这样呢?
《经典常谈》从创作定位上来说,是一本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它用简练明晓的文字介绍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然而,这种深入浅出,是针对朱自清所处时代的青年学生而言的。七八十年过去,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学生的文言水平已无法与过去相提并论,他们对古代重要文献的熟悉程度越来越低,大多仅停留在教材上所选的若干篇章。对于那些甚至只是听过名字的经典,学生们大多敬而远之,觉得“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再加上考试因素,有些学校逐章落实《经典常谈》的内容,把这本书拆解开来,当作文学常识进行考查,这更让学生叫苦不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非但没有起到引导和推动学生阅读经典的作用,甚至让学生与经典的距离越来越远。
这当然不能怪朱自清,也不能因此否定《经典常谈》是一本深入浅出的学术普及读物,只能说这样一本经典书籍不太适应今天的时代。但是,在国家大力倡导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今天的中小学生对古典文学入门书籍有着相当旺盛的需求,这是时代的召唤。从市场反馈来看,也有很多出版机构在积极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出于职业原因,作为语文老师,我一直很关注这方面的最新成果。最近读到的《古典文学寻宝记》让我十分喜爱,读完之后,迫不及待地想要把它推荐给广大中小学生。可以说,这是一本比《经典常谈》更适合学生阅读的古典文学入门书。该书由南开大学古代文学博士、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黄晓丹所著,虽然黄晓丹教授是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但这本书完全没有“掉书袋”的毛病,反而在专业性和普及性两者之间达到了极好的平衡,非常适合中小学生阅读。
陶渊明也吐槽孩子
《古典文学寻宝记》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进行写作,设计了元元和陶陶两个小孩儿与晓丹姐姐一起上古典文学启蒙课的场景。每一章节都以对话形式展开,所选内容能充分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讨论的问题也是孩子们关心的。这样充满趣味的呈现方式,自然让孩子更容易读得下去。
比如陶渊明,初中生接触陶渊明大多是从教材中的《桃花源记》和《饮酒》开始,这两篇作品固然经典,但在学生鉴赏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学习这样的诗文,很难一下子对陶渊明产生亲近感。而《古典文学寻宝记》却另辟蹊径,从《责子》一诗讲起: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这首诗通俗易懂,读过之后肯定会觉得非常有趣。原来陶渊明也是一个如此接地气的人,他也会吐槽自己的孩子们“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原来陶渊明这个爸爸也和今天的家长面临同样的教育困境,也想着“且进杯中物”,借酒消愁。
又如张岱,初中学张岱的文章,一般从《湖心亭看雪》开始。这固然是极经典的文章,但如果没有老师详细分析、努力引导,学生很难体会到“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样描写的妙处。体会不到妙处,就不容易产生亲近喜爱之情。
《古典文学寻宝记》在给孩子们讲张岱和《陶庵梦忆》时,引用的却是《陶庵梦忆》中的《方物》一文。这篇文章除了开头结尾有几句简单的议论抒情,中间大部分篇幅简直就像相声的“报菜名”:
越中清馋,无过余者,喜啖方物。北京则蘋婆果、黄巤、马牙松……山阴则破塘笋、谢桔、独山菱、河蟹、三江屯坚、白蛤、江鱼、鲥鱼、里河鰦。但繇今思之,四方兵燹,寸寸割裂,钱塘衣带水,犹不敢轻渡,则向之传食四方,不可不谓之福德也。
文中一口气列举了六七十种各地的美食,可见张岱十足的“吃货”本色。这样的内容让阅读的同学完全不会感到压力,能轻轻松松地读完,说不定还会由此产生阅读《陶庵梦忆》的冲动。
条条大路通罗马
书中有大量关于古典文学的介绍,从《诗经》到《庄子》,从陶渊明到苏轼、辛弃疾,从唐诗宋词到《太平广记》等等,虽然不能说面面俱到,但古代文学中最常见的很多内容都在这本书中有涉及。在每一章的结尾,还附有“文学知识卡”,对这一章的关键知识进行总结。
这本书对古典文学学习方法的指引也体现了其普及常识、拓展性强的特点。这里我引用黄晓丹在书中的原话来说明:“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没有必要从最古老、最经典的学起。因为那些最古老、最经典的东西,可能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远,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陌生。如果我们能从自己够得着、容易懂的东西入手,就会少很多障碍。哪怕那些文章不是第一等的,可能只是第二等或者第三等的,也没问题。读着读着,我们就能走进古典文学的大门了。”
她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她采用的教授古典文学的方式,正是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从孩子们容易理解的内容讲起。因此,虽然是由浅入深的讲解,却能达到深入理解的效果。
《古典文学寻宝记》还对各种古典文学体裁的发展源流都做了或多或少的介绍。不仅正文涉及相关内容,文后还贴心地附录了很多干货。如“经典赏析”栏目,把该章节中所讲到的某一首诗或者某一篇文章的原文及译文完整展现给读者,让读者得以窥见该诗文的全貌;“推荐阅读”栏目,会推荐该章节中讲到的某一本或者某几本书,详细列出书名、作者、出版社甚至出版年份等信息,方便读者按图索骥,找到自己喜欢的书籍深入阅读。虽然看似读的是一本书,但推荐的经典书籍多达几十本;“思考时间”栏目,会就该章节中的某个核心问题提出疑问。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不会给读者造成压力,只会起到激发思考的作用。比如,在介绍陶渊明诗歌语言的章节,该栏目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学过陶渊明的哪首诗,你觉得他的诗句和你理解的“好词好句”有没有什么不同?
打开古典文学宝库的钥匙
拿起这本书,可以从头到尾、一章挨着一章地读,章节与章节之间有一定联系。但也可以跳读,有选择地阅读,无论从哪一章节开始,都很有意思。因为章节之间虽然存在联系,但在一定程度上又相对独立,自成一体。
这本书既可以精读,也可以浏览。细细揣摩书中的师生对话,阅读兴趣会自然而然地被激发;“文学知识卡”的部分,更值得反复阅读,将干货记在头脑中。当然,也可以快速浏览,把那些只是勾连师生对话的无关紧要的内容一带而过。这本书还可以从问题入手来读,先读每一章节后面“思考时间”栏目中提出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在文章中寻找答案。
《古典文学寻宝记》既是关于古典文学宝库的导航地图,又是打开古典文学宝库的钥匙。一旦拿起便让人爱不释手,读一遍不够,还要读两遍、三遍。读完之后,读者仿佛能从这本书中一跃而出,真正在古典文学的海洋中畅快遨游。
《古典文学寻宝记》黄晓丹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青豆书坊
书摘
可以“吃”的古文
晓丹姐姐:在整本《随园食单》中,袁枚一共写了326种南北方菜的做法。书名里提到的随园,是袁枚晚年在南京的住处,就是现在南京师范大学的位置。袁枚这个人挺有趣的。他提出了一种叫“性灵说”的诗学理论,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元元:性灵说?这个理论讲了什么?
晓丹姐姐:性是性情的性,灵是灵魂的灵。性灵说讲的是,好的诗歌要能自由地表达人的性情。如果你们去读袁枚的诗,会发现他的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创作诗歌如此,做人也是如此。袁枚说,自己“喜欢美食,喜欢美女,喜欢造房子,喜欢旅游,喜欢朋友,喜欢花花草草,喜欢山林中的美景,喜欢古玩字画,还喜欢书”。有趣的是,作为一个读书人,他居然把对美食的喜好,放在了所有爱好里的第一项。
陶陶:哈哈,他可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吃货”。
晓丹姐姐(笑):袁枚这一辈子,可以说是吃遍了天下美食。后来他找了一个厨师,叫王小余,王小余有一句名言:要是你把那些鸡鸭猪鱼煮了,却没把它们煮成好吃的食物,那它们就算白死了。王小余的手艺特别高超,做起菜来简直是呕心沥血。一捆水芹或者一勺酱料,都能被他做成特别好吃的菜。王小余给袁枚做了十年菜,他死之后,袁枚写了一篇文章纪念他。袁枚在文章里说,每次吃饭,他想起王小余都要哭。这篇文章写得很有意思,名字就叫《厨者王小余传》,你们感兴趣的话可以找来看一看。
元元:看来这个王小余做饭一定特别好吃,而且袁枚也很重视做饭这件事。
晓丹姐姐:是啊,袁枚觉得做饭和治国是一个水平的事情,所以他72岁时就写了这本《随园食单》。我估计是袁枚那个时候年纪大了,吃不动了,就把美食写成了文字。馋的时候把自己写的文章拿出来看一看,就当是自己吃过了,和我们小时候一样,每天用眼睛来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