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民航网
仲夏时节,当电闪雷鸣伴随着狂风暴雨骤然而至,往往会给民航正常运行造成一定影响。为防范极端天气可能带来的风险,航班延误、取消或备降成为保障飞行安全的必要举措,但是,这些动态调整的措施,或多或少地会对旅客的正常出行产生影响。在行程被打乱后的漫长等待中,旅客内心的焦虑感容易被放大,进而诱发一些不理性、甚至违法的行为产生。
有的旅客可能会认为,在航班无法正常起飞的情形下,其所作所为都是出于“维权”的目的,是为了“倒逼”航空公司解决问题。就比如某地机场曾因连降暴雨导致航班取消,多位旅客情绪崩溃跪求航班起飞。他们归心似箭的迫切心情固然可以被理解,但雷雨季的复杂气象条件无法因人的意志而改变,旅客们的这种“维权”行为也不能产生任何实际效果。事实上,航空公司同样希望能够尽快将旅客送达目的地,因为航班动态调整不仅会给旅客带来不便,也会让航空公司自身遭受一定的损失。不过,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始终是民航业的首要考量,每一个航班的调整决策,都是专业人员基于科学评估后作出的。相较于无理取闹,旅客更应该正视现实,利用等待的时间及时调整出行方案,才是更加有效的应对办法。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旅客的不理性行为突破法律底线,往往需要付出更加高昂的代价。回顾过往雷雨季,不乏因航班动态调整而衍生的极端案例。有旅客在候机大厅打砸值机柜台,有旅客对工作人员恶语相向,甚至产生肢体冲突。这些举动不仅让机场秩序陷入混乱,更触犯了法律的底线。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在内的多部法律法规,均明确了对扰乱公共场所秩序行为的惩处。法律的威严不容践踏,任何试图通过践踏法律法规来满足个人诉求的行为,最终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因此,旅客应从思想根源上提高法治观念,将理性与守法内化为面对突发状况时的本能反应。在雷雨季出行的过程中,无论是航班无法正常起飞,还是起飞后遇到空中颠簸等突发情况,哪怕是在情绪濒临失控的临界点,也要提醒自己及时按下“理性键”,避免因一时冲动,既损害了自身的利益,也影响了整个民航的运行秩序,造成难以收场的混乱局面。
当然,现实中也有一些旅客存在“道理我都懂,但控制不住自己”的困境。当他们被愤怒、焦虑等激烈情绪主导时,往往会过度放大眼前的不满,而忽视了潜在的风险与法律后果。这时,航空公司与机场工作人员的积极作为就显得尤为重要。工作人员不能仅仅用“为了飞行安全”这类简单抽象的话语来安抚旅客,而应该晓之以礼,动之以情。首先可以积极协助旅客进行退改签,比如安排专人指导旅客办理相关手续等,还可以通过悉心讲解或播放飞行安全科普片等方式,让旅客直观了解在极端天气中飞行的风险。通过靠前服务和主动沟通,增进彼此的信任,让旅客从内心深处认同和配合相关决策,并且从情绪的边缘退回,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避免因冲动而做出违法之事。
对旅客而言,在疾风骤雨中,行程或许会被打乱,心情可能受到影响,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因一时冲动而触碰法律的红线。理性面对突发状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是每名旅客应有的素养。当雷鸣渐歇、雨过天晴,大家顺利抵达目的地时,回望雷雨中的这段经历,一定会更深切地领悟到,理性守法才是出行过程中最正确也最可靠的答案。(《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方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