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召开,福建有6人获“全国自强模范”称号。高位截瘫的郑鹏,在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越野滑雪项目勇夺两金两银;失去右臂的林连生,带动140多户乡村残障家庭脱贫致富;患小儿麻痹症的许志杰,打造“无障碍综合体”帮助残障伙伴平等融入社会……每一则动人故事,都是8500万残障人士自强不息的追梦缩影,也是发展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助残理念的生动注脚。
纵观历年全国助残日的主题,从扶贫解困、保障残障人士基本生活,到促进残障人士就业、保障残障人士权益,再到自强与助残、共享美好生活,反映出社会对残障人士从同情、救助到关爱、尊重的观念进步,也体现了国家推动助残事业融入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引导残障人士共创共享发展成果的鲜明导向。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残障人士家庭最大的愿望。对残障人士来说,就业不仅是多了一份收入,更是融入社会、创造价值的桥梁和底气。近年来,国家有关条例、规划明确残障人士就业比例,并通过残障人士就业保障金制度引导用人单位履行社会责任;福建省对超比例安排残障人士就业的单位和接纳高校残障人士毕业生、安排残障人士集中就业的机构予以补贴和奖励,为自主就业创业的残障人士提供社会保险补贴;越来越多的爱心机构、企业通过就业培训、岗位创造,助力残障人士于逆境中追求进步,在残缺里创造幸福。
然而,残障人士就业仍存在现实困境。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仍有约半数处于工作年龄段的残障人士未能就业,且就业也多集中在传统服务行业,还存在城乡就业失衡等问题,就业率与就业结构有待提升、优化。
如果说就业是承载残障人士美好生活的一方鼎,那么政府主导、社会关爱和技术赋能就是坚实的铁三角,共同撑起残障人士就业的一片天。政府可通过政策法规、公共服务和资源调配强化制度支撑,如适度提高残障人士就业创业奖补,鼓励企业超比例安置、残障人士自主创业,搭建“数智助残”云平台,监测、分析残障人士就业意向、现状,实现残企精准对接;爱心企业、致富带头人可进一步发挥作用,结合乡村振兴等开发“残障人士友好型”项目,如设立景区残障人士手工坊、聘用听障民宿服务员等;机构和企业可适应数字化趋势进一步健全残障人士职业培训体系和无障碍就业场景,如增设电商运营、无障碍技术测试、音乐创作、动画设计等课程和岗位,推动残障人士就业向高技能化、多领域化迈进。
每一位拼搏者都应当被温柔以待。全国助残日不只是一个节日,期待全社会进一步弘扬自强与助残精神,助力残障人士跨越障碍、勇敢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