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士方
范用致邹士方书信
2010年9月14日著名出版家范用在京辞世,享年87岁。他是《傅雷家书》、巴金的《随想录》、陈白尘的《牛棚日记》的编辑者,并倡导创办了《新华文摘》《读书》杂志。他是国内文化界多年的“幕后英雄”。
巴金的《随想录》多次遭删节,而范用在三联书店出版这本书时,一字未删。《牛棚日记》的出版历程颇为曲折:陈白尘去世后,书稿先被另一家出版社退回。范用和陈白尘的女儿陈虹约好面谈,却不料中途被自行车撞断腿骨,两人最终在病床边达成出版事宜。书出版后,范用拄着拐杖亲自把书送到陈家。《傅雷家书》如今在中国销量以百万计,当年出版却是顶着重重阻力。彼时,傅雷长子傅聪依然有“叛国”之名,印刷厂的工人一开始都不愿意排这本书,范用把相关批示拿出来才解决问题。
范用学历不高,填履历表时,他总是老老实实填上“小学毕业”。因了这份“诚”,他有了“三多先生”之称,“书多,酒多,朋友多”。
1989年,范用体检时疑患胰腺癌,自拟了几句告别词:“匆匆过客,终成归人。在人生途中,倘没有亲人和师友给予温暖,给予勉励,将会多寂寞,甚至丧失勇气。感谢你们!拥抱你们!”好在最终虚惊一场。
范用在人民出版社工作36年,又在三联书店520办公室度过了30春秋,从壮年直至鬓染霜色。很多好友故人都来过这里饮茶神侃,其中多有名家:王世襄、费孝通、萧乾、吴祖光、冯亦代、黄苗子、郁风、黄宗江……因办公室紧邻厕所,范用被同事们戏称为“文史馆长”。
范用生前曾言:“我交朋友是为了出好书。”
上世纪80年代我在《人民政协报》副刊工作,与范用先生有过交往。在我印象中,他是一个和善的小老头,总是笑眯眯的,没有什么架子。
1983年阳翰笙先生带领一些作家、出版家赴四川采风,回来后《人民政协报》副总编张西洛命我向这一行名人组稿。为此我报副刊还开设了“蜀道行”专栏,除阳翰笙先生赐稿外,陈白尘、葛一虹、戈宝权、范用、陈舜尧等一行名人都有稿件经我手发表。
范用先生的大作题目为《重到较场口》,但由于我的想当然,把“较”字改成“校”字,文中也都改了。我给范用先生寄去8月3日的样报后,他给我写来一信,全文如下:
士方同志:
拙文中所有“较场口”均改成了“校场口”,想系误以为后者较顺。如方便,乞于日内刊一小小的更正,如何?
又文内“六月十日”应是“二月十日”,原稿笔误,请一并更正。
费神
敬礼
范用
八、六
范先生毫无责怪之意,心平气和地说明原委,十分客气,让我很感动。当时我刚从事编辑工作一年,经验不足,范先生的这封信对我的影响极大。以后我更加小心细致,再未出现类似错误。他当时还把刊载此文的报纸一并附寄来,上面他亲笔修改的红字令我警醒。但现在报刊所载文章中,将“较场口”误写作“校场口”的仍然不少。
1985年6月,傅雷家书墨迹展在京展出,范用先生邀我参观。在展厅里我不仅见到笑容可掬的范先生,还见到了歌唱家张权和傅雷先生的儿子傅聪、傅敏。我请他们四位在这个展览的图册上签名,这成为我珍贵的收藏品。回来后我写了一篇评介这个展览的文章发表在报纸上,得到范先生的肯定。这段因墨香而起的情谊,至今回想起来仍觉温暖。(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上一篇:青海风采绽山城
合作共赢启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