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沈阳晚报
“篮球如熔炉,炼出少年韧劲;紫砂似时光,刻下文化基因。五育为舟,载万千星火破浪——教育不为塑造‘标准件’,而要唤醒每颗星辰独有的光。”
——沈阳市第三十一中学
教育集团总校长、党委书记
张 翼
在沈阳市第三十一中学(下称“三十一中”)笃行楼的艺术空间内,一幅由学生创作的丙烯画《醒狮》正静静陈列。画中,岭南醒狮与确山打铁花交相辉映,传统非遗元素被赋予青春笔触,这是学校第35届校园艺术节的获奖作品之一。在三十一中,艺术不是“小学科”,而是育人的大课程。
作为辽宁省首批优质特色高中实验校,学校全力构建“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将“团结合作、拼搏自律、激情向上”的篮球精神与“启明致远、笃行知爱、品志夺魁”的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形成了“篮球铸魂、课程助力、文化筑梦”的育人模式,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发展,综合素质大幅提升。
“金字塔”育人模式
“美育和体育不是点缀,而是学生成长的刚需。”学校将美育纳入整体发展战略,形成“课程普及基础—社团培养兴趣—专业输送人才”的“金字塔”结构,打造并不断完善“必修课程普及美育认知、特色社团深化艺术实践、文化活动拓展审美视野”的三维培养模式。
学校创新打造“指标可量化、过程可视化、成果可溯源”的美育评价体系,将社团参与度、赛事获奖层级、作品原创性等核心指标纳入综合素质平台,形成学生艺术素养“数字化画像”。美育日常教学中,推行“思维破壁计划”,鼓励学生原创性思维,开辟艺术空间,集中展示学生作品;“美哉·三一”艺术展演搭建展示平台,吸引所有同学共同参与;建立“校级—省市级—全国—国际”四级赛事孵化机制,形成“展演—培优—反哺”的育人闭环。
学校组建了自有教师与外聘专家构成的复合型师资团队。学校特邀国家级工艺美术师马顺伢担任紫砂课程顾问,定期到访为学校师生授课,学生不出校园,就能向国宝级大师学习紫砂陶艺。学生亲自动手,从打泥片到烧制成型,体验紫砂从无到有的20余道工序。“泥料特性、工具使用、文化内涵都要掌握。”马顺伢在授课中强调。
教育是点燃火种的过程
过去一年,三十一中的美育与体育成果呈现“多点开花”的喜人局面。紫砂社团学生独立创作作品200余件,作品各具形态,彰显学生个性;“兰之语”女子合唱队赴维也纳参加“一带一路”欧洲艺术节,演唱曲目获国际评委高度评价;“智绘三一 艺启未来”第35届校园艺术节历时三周,精彩不断,让每一名学生欣赏美、体验美、展现美、创造美;25届曹铭洋、26届魏诗音先后代表学校入围辽宁省大中小学生主持人大赛并勇夺中学甲组一等奖……
学生程婉宁对此深有感触。高一入校时,她因竞选国旗下演讲落选而沮丧,却在羽毛球社找到自信:“虽然技不如人,但认识了很多朋友。”如今,她已是校艺术节主持人,并在铁西区中小学生主持人大赛崭露头角。
侯政嘉的经历更具代表性:初中时“不被看见”的她,在三十一中的艺术节和合唱队中重拾信心,“被认可的感觉,让我敢在千人面前介绍自己的画作”。
让教育回归“人的成长”
从紫砂泥坯的精细打磨,到篮球场上的绝地反击,三十一中的探索证明:美育与体育不仅是“五育”的组成部分,更是撬动学生全面发展的支点。
“美育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生活的艺术家’。”张翼书记如是说。在这片沃土上,紫砂壶的温润、合唱队的清越、艺术节的绚烂,正共同谱写着新时代教育的答案——美,是摸得着的生命力;育,是看得见的竞争力。
沈阳晚报、沈阳发布客户端
记者 刘子建 摄影 王雁
上一篇:党建赋能添绿意 先锋聚力树担当
下一篇:2025“博士沈阳行”活动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