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法治日报
□ 本报记者 张维 以优质高效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专利转化运用、商标与地理标志品牌建设,助力创新型经济、品牌经济和区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于4月26日启动的2025年“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活动从今年4月至10月期间组织开展,以“提升知识产权运用效益,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为牵引,以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为重点,聚焦民营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重点主体、西部地区等重点区域、涉外知识产权服务等重点领域需求,整合知识产权服务资源,优化知识产权服务供给,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标准保护和高效益运用,切实提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持续增强各类经营主体获得感,服务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更好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企业需求端精准发力,加快盘活高价值存量专利,是此次活动的首要任务。国家知识产权局要求深度挖掘企业技术需求,精准匹配推送专利技术。用活用好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系统,支持各地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技术,精准筛选相关领域可转化专利资源,促进高校院所高价值存量专利与潜在需求企业的靶向对接、高效匹配。高效提供转化落地服务。 实践证明,知识产权服务在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在2024年湖南省知识产权服务“专利盘活校园行、企业行”中,湖南省构建多部门协同机制,多维度推进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工作。夯实基础服务,组织政策宣讲和系统培训,完成103家盘活单位动员部署;建立分级服务体系,省市县园区分片包干,技术经理人团队深入高校开展精细化服务;政企协同发力,联合科技、工信部门推动2.2万家企业注册盘活系统,促成校企精准对接;打造转化平台,举办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等专场对接会10余场。率先完成存量专利盘点4.39万件,3.3万余件专利进入转化资源库。2024年高校院所转让许可次数较上年度增长11.1%,中南大学、湖南大学专利转化逾10亿元。 浙江建设转化运营大平台,推进产业知识产权强链增效。全省已建设20个重点产业专利导航服务基地,累计实施专利导航项目200余项。打造开放创新载体,组建一批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联盟与产业专利池,发布专利池团体标准。组建产业知识产权创新联合体,浙江清华柔电院以中试平台为枢纽、产业园区为载体,转化国际国内专利844件,服务企业订单超8289万元,招引上下游54家企业落户嘉兴,形成柔性电子产业强链增效的典型示范。打造科创企业上市知识产权加速器、专利密集型产品服务平台、全国首个农创客知识产权服务基地、中医药知识产权转化平台等多个特定领域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成功支持鼎龙科技等企业上市,引进中国药物专利数据库等专业数据库落地浙江。 这次活动特别提到要强化涉外知识产权服务,增强企业海外知识产权保护服务能力。提升涉外知识产权服务水平,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知识产权服务出口基地等载体作用,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优质知识产权服务。拓展海外知识产权服务领域,支持有条件的省市,选取重点企业出口产品,对标国际竞品,围绕专利、商标、商业秘密等开展法律合规、目标市场专利商标布局、专利权稳定性评估、侵权风险分析等服务试点,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跨境风险防控能力。围绕重点目标市场国家,广泛宣讲国外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知识和“专利审查高速路”等政策,引导企业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马德里国际商标和海牙国际外观设计等,合理进行海外知识产权布局。鼓励保险机构开发更多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出海应用场景的知识产权保险产品。 此外,活动还提出加大商标和地理标志服务力度,助力品牌经济和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优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提升知识产权信息分析利用能力等要求。 据了解,国家知识产权局负责制定总体活动方案,组织开展全国“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活动。聚焦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需求,加强与相关部门单位的协调联动,指导支持有关地方举办以服务民营经济发展、推动先进技术转化、加强涉外知识产权服务、强化专利信息服务和促进地理标志兴农富农等重点专场活动。组织知识产权专家和相关服务资源,深入基层一线,开展“面对面”服务,为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办实事、解难题。 根据活动要求,各省级知识产权局要结合本地区产业特点和民营企业需求,组织开展不同层级、领域、规模的“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活动;要统筹“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与“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百场万企”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一月一链”投融资对接、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惠企行动等重要活动安排,更好发挥协同效应,提升活动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