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塔克拉玛干的流沙掠过千年烽燧遗址,当特高压电网穿越浩瀚沙海点亮万家灯火,一门行走在历史与未来之间的特殊课程,思政实践与通识联建课程——“沙漠里的课堂”,正在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生动注脚。清华大学安全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钟茂华教授以深耕边疆的教育实践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在山河大地间绵延的文化基因,在奋斗征程中凝结的精神图腾。”
这门被称作“沙漠里的课堂”的创新实践,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精神内核,构建起贯通古今的立体化思政育人体系。从彭加木烈士殉职地到北庭都护府遗址,从世界级基建工程到乡村振兴示范村,课程通过“四维解码法”——解码红色基因的精神密码、历史文脉的传承密码、现代工程的创新密码、民族交融的文化密码,将“五个认同”教育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精神之旅。
“站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彭加木烈士事迹展览,那些泛黄的钾盐标本记录着科学报国的永恒命题。”“沙漠里的课堂”另一位授课教师黄弘教授在现场教学时,向学生讲述科学家生命最后的科考路线时,特别强调精神传承的当代性:“从‘两弹一星’到页岩油攻关,从钾盐自主到特高压领跑,西部大地埋藏着读懂中国道路的密码。”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将军纪念馆,当《亮剑》原型王近山的马鞭与当代青年工程师的智能设备同框展示,革命精神与创新基因完成跨越时空的对话。
在北庭故城的残垣断壁前,钟茂华引导学生重读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千古名篇,正是中华民族开拓守土的精神史诗。当学生触摸着唐代烽燧的夯土,对比不远处光伏矩阵的现代科技,文明传承与时代创新的对话油然而生。“从戍边将士到当代建设者,守护共同家园的使命从未改变。”这种跨越千年的精神接力,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文明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统一”。
课程特别注重挖掘多民族交融的鲜活样本。在喀什古城艾提尕尔广场,维吾尔族老人用国家通用语言讲述解放喀什的峥嵘岁月;在刀郎文化村,十二木卡姆艺术团将《诗经》韵律融入传统歌舞。钟茂华表示:“当看到不同民族学生共同临摹黄胄笔下的《丰收图》,就能理解费孝通先生‘多元一体’格局的当代演绎。”这些生动场景,打破了“中原—边疆”的二元叙事,重构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认知。
在阐释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时,课程创造性提出“三个共同体”理论阐释框架:通过世界最长高速公路隧道展现“基建共同体”的攻坚伟力,通过粤新汽车产业协作解析“发展共同体”的共赢逻辑,通过兵团第三代职工故事诠释“情感共同体”的生成机理。在吉木萨尔吉庆油田页岩油开采现场,面对西方技术封锁,年青的攻关团队用自主创新打破困局。“这些新时代的‘王进喜’,正在书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石油篇章。”钟茂华的解读令学生热泪盈眶。
课程更开创性地构建了“历史自觉—现实认知—未来担当”的三重育人维度。在龟兹石窟研究院,学生们从佛教东传的壁画中读懂文明互鉴;在“西部都江堰”喀什地区莎车县叶尔羌河喀群渠首工程现场,从水利遗址到现代灌区的迭代中领悟治水智慧。“当理解‘坎儿井’不仅是水利工程,更是多民族智慧的结晶,就能真正树立‘四个共同’的唯物史观。”这种从文明根脉到时代使命的教学转化,让共同体意识教育既有历史纵深感,又具现实穿透力。
“沙漠里的课堂”创造了有形有感有效的铸魂育人新范式。正如钟茂华所说:“在彭加木烈士倒下的沙丘上种下的胡杨林,在王震将军垦荒的戈壁滩崛起的新城,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最鲜活的教科书。”这门持续了几年的“沙漠里的课堂”,正以山河为卷、以奋斗作笔,在新时代青年心中镌刻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精神烙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树起实践创新的时代标杆。(任轩)
原标题:在历史与时代的交汇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