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环境报
五月的三亚,阳光洒在蜈支洲岛海域,清澈的海水下,成片的珊瑚礁随波摇曳,宛如“水下森林”。
在海南省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中,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海南大学教授王爱民向大家解读了三亚在珊瑚礁保护与生态经济协同发展中的探索密码。
恢复活珊瑚覆盖率
作为我国首个热带海洋牧场,蜈支洲岛曾因过度捕捞和海水污染,近岸海域活珊瑚覆盖率不足15%,海底珊瑚状态堪忧。2010年,海南大学海洋牧场科研团队带着人工鱼礁技术和珊瑚移植技术入驻,一场长达15年的生态修复攻坚战正式打响。
“我们采用人工鱼礁+珊瑚苗圃+生态监测的立体修复模式,累计种植5万余株珊瑚,并建成覆盖7个位点的水下监控系统。”王爱民介绍,通过优化珊瑚种植密度、模拟自然礁体结构,蜈支洲岛近岸海域活珊瑚覆盖率跃升至37.08%,记录到116种造礁石珊瑚、265种鱼类,海豚、鲸鲨等珍稀生物重现踪迹。
科研创新贯穿修复全过程。团队研发的“珊瑚树”立体种植技术,将珊瑚幼苗成活率从40%提升至75%;基于无人机遥感的珊瑚礁健康评估模型,实现了修复区域生态指标的动态监测。这些技术成果已在海南珊瑚礁海域推广应用,全省陆续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珊瑚礁修复工程,修复面积超50公顷。
在蜈支洲岛珊瑚科普馆,游客们通过VR设备体验虚拟珊瑚种植,随后可认养真实的珊瑚苗。这种“旅游+公益”模式自2018年推出以来,吸引超1万名游客参与认养,筹集公益资金超500万元,更让海洋生态环保理念深入人心。问卷调查显示,92%的游客表示将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生态成了“摇钱树”
生态环境的改善为三亚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蜈支洲岛潜水、海钓等休闲渔业项目营收从2019年的3.6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4.2亿元,纳税额从3310万元增至3870万元。“以前靠消耗资源赚钱,现在生态本身就是‘摇钱树’。”蜈支洲岛旅游区负责人陈宏感慨道。
三亚的探索不止于旅游场景。在制度层面,海南构建起“一中心+两区+五平台+六体系”的珊瑚礁保护框架,以生态修复为核心,划分近岸海域与西南中沙海域两大片区,依托热带海洋国家公园、珊瑚礁生态科普馆等五大平台,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预警监测等六大体系。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的“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社区”四方联动机制,吸引后海村渔民自发组成巡逻队,2024年成功劝阻32起潜水踩踏珊瑚行为,形成“全民护礁”的生动局面。
从“人工巡查”转向“智能监管”
“未来珊瑚礁保护需要更‘聪明’的技术手段。”王爱民指出,水下机器人、空间遥感、环境DNA等技术的协同应用,将推动保护工作从“人工巡查”转向“智能监管”。例如,水下机器人可搭载高清摄像头和机械臂,精准定位受损珊瑚并实施移植;空间遥感技术通过卫星影像分析,实时掌握珊瑚礁分布与健康状况;环境DNA技术则能通过水体环境中的生物DNA片段,高效监测珊瑚礁物种多样性。
在生态价值转化方面,海南正探索珊瑚礁碳汇核算与交易机制。初步估算,三亚珊瑚礁生态系统每年固碳约12万吨。陵水黎族自治县试点的“珊瑚礁生态保险”和“雨林碳汇认养”项目,已获得2025年省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推动形成“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的市场化机制。
从科研修复到模式创新,从制度保障到技术赋能,三亚用实践证明,珊瑚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可以通过科学规划与创新驱动,实现生态美与群众富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