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乃哪吒三太子,率性洒脱爱作诗,勇于改变心无畏,无限可能正当时。”5月18日的成都夜空,被一道光影划破——哪吒踩着风火轮“破屏而出”,以裸眼3D形式跃然于交子商圈与春熙路商圈的地标建筑之上,引发市民惊叹。
成都高新区3D哪吒视频全球首秀
这场3D哪吒视频的全球首秀,不仅是视觉效果的胜利,更是“成都高新造”硬核实力的缩影。
从《哪吒》系列电影横扫全球票房,到可可豆动画等企业崛起,作为成都科技产业发展主阵地,成都高新区以3490亿元GDP的产业沃土,精准培育“科技+文化”新质生产力。政策赋能、技术孵化、生态搭建,让创意种子长成参天大树。
未来已来,面对科技革命浪潮,这里正用哪吒般的爆发力布局以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数字文创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裸眼3D技术首秀仅是开始,更多“高新创造”已蓄势待发——用未来眼光定义现在,这就是成都高新区的产业突围密码。
AI赋能产业未来,人工智能产业“加速跑”
在科技、商业、资本深度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AI)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
成都2024年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核心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实现“双千突破”(核心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相关企业突破1000家),综合实力居西部之首。
作为成都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的主要承载地,成都高新区目前基本形成多层次的人工智能企业集群,产业生态圈初步构建,已聚集300余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其中链主企业6家,专精特新企业超130家。
4月8日,“2025全国企业‘人工智能+’行动创新案例TOP100”发布,成都9家企业案例入选名单,其中,有7家企业来自成都高新区。
成都考拉悠然科技有限公司入选的案例是AI+城市大脑智能中枢解决方案,它依托于“悠然城市治理大模型”的跨模态理解和生成能力,帮助城市构建统一的AI智能中枢平台。
“想象一下,当城市的摄像头与悠然大模型技术相结合,仿佛一双双敏锐的眼睛时刻注视着城市每一个角落,机动车乱停乱放等违规行为都逃不过它们的‘法眼’。”考拉悠然董事长助理李佩芸表示,悠然大模型通过实时感知和智能预警,能够迅速识别并派发违规事件,使城管执法变得更加高效、精准。
悠然大模型不仅应用于城市治理,业务还覆盖高端屏显、半导体、烟草、轨道交通、生态环保等多个行业。“大模型专为产业应用设计,具备强大的多模态理解和行业知识建模能力,相当于是给系统和机器人装上了一颗更加强大的大脑,而这颗大脑的聪明程度也是一点点训练迭代成长而来的。”李佩芸说。
考拉悠然产品应用场景展示
从研发全球首款多模态人工智能操作系统“码极客”,到推出中西部首个多模态产业通用大模型——悠然大模型,考拉悠然团队注意到:当前90%以上的大模型仍停留在数字世界,无法真正作用于物理空间,这种割裂严重限制了AI技术的产业价值。
4月28日,考拉悠然启动发布首个面向空间智能的跨空间、跨任务、跨本体的世界模型——悠然无界大模型。机器人、无人机、机械臂、机器狗等不同硬件本体,开始具备“类人”的空间理解能力,可自主规划执行任务,展现了这家成都市人工智能产业链链主企业的研发实力。
“回顾七年多创业历程,从最初的几千万元启动资金支持,到后来的场景对接、人才引进、产业链整合,成都高新区在各方面都给到了企业大力支持。”李佩芸表示,这进一步坚定了考拉悠然在这里扎根发展的决心。
考拉悠然的迅猛崛起,背后是成都高新区人工智能产业尤其是合成算法、大模型领域的“加速跑”。
截至今年3月,成都高新区82个深度合成算法完成备案, 4款大模型完成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深度合成算法备案个数进入全国前八,为西部唯一进入前十的城市区域。为进一步抓住人工智能的时代机遇,成都高新区目前正从政策、资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多方面发力,持续挖掘并培育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千行百业。
近期,成都高新区首个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专项政策正式发布,提出从算力服务到场景落地,从算法攻坚到产业聚合,从数据融合到生态优化,六大维度“组合拳”全链赋能。
4月底,成都首批4个人工智能特色产业园亮相,其中成都高新区新川之心机器人公园和诸葛空间榜上有名,主攻大模型和机器人。今年5月起,公园将陆续开放20余类机器人应用场景,涵盖清洁、物流、安防、消费、餐饮等多个领域。
为强化资金赋能产业,成都高新区已设立10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母基金,储备总规模超70亿元子基金。此外,专项政策通过“1亿元算力券”“1亿元模型补贴资金”“1亿元场景专项资金”等普惠性举措,以“真金白银”支持关键技术创新,系统性破解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共性发展瓶颈。
成都高新区数字经济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成都高新区已基本构建起从基础层、技术层到应用层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体系,接下来将深入推进“立园满园”“进解优促”工作,打造人工智能(机器人)行业场景提供地、技术验证地、企业首选地,以一流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发展壮大,高标准打造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
竞逐“天空之城”,低空经济乘势“高飞”
当AI赋能产业变革时,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产业之一,低空经济赛道同样风头正劲。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到了6702.5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万亿元级别,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
作为全国首批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试点省份之一,四川提出“加快打造西部低空经济发展高地”。
无人机送咖啡、空中看花海、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下称“eVTOL”)载人出行……在成都,低空经济也成为重点培育的产业链条之一。今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建设西部低空经济中心。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发布《2025中国低空经济城市发展指数》报告,在全国58个城市的低空经济发展水平中成都排名第三。
5月13日,四川省低空经济产业链协同发展暨产品发布会在成都举行,活动集中发布和展示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低空经济“四川造”产品和低空航线,解读相关政策文件,营造产业生态、推动产业发展,为四川省低空经济从蓄势“起飞”向乘势“高飞”奠定良好基础。
活动中发布了7款“四川造”低空产品,包括eVTOL、无人机、机库、无人机运营系统、低空安防系统等产品。梳理发现,其中AE200eVTOL、翼龙-2系列长航时无人机和成都纵横固定翼无人值守机库JOS-C700等均来自成都高新区企业。
“成都高新造”AE200“飞行汽车”是面向低空出行的全国首个有人驾驶载客eVTOL,由四川沃飞长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沃飞长空”)自主研制,它采用全球领先的倾转旋翼技术,能够满足机场接驳、低空出行等多样化应用需求。
沃飞长空AE200载人飞行器
“低空出行将是未来的方向,未来通过打‘飞的’从欧洲中心出发,前往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时间可比地面交通缩短五分之四。大规模运营后,相比地面交通,同等距离可节省80%的时间,普及后,费用是专车的2~3倍。”沃飞长空负责人表示,2024年6月,沃飞长空运营的一架传统直升飞机从洛带通用机场起飞,经停中国-欧洲中心、青城山,最后稳稳落地回到洛带通用机场,完成了成都城市低空载人出行验证飞行任务。预计2026~2030年,将开启城市间点对点的固定飞行线路商业化试运营;预计2030年后,将进入常态化运营阶段。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2025年第一批专利转化运用优秀案例,沃飞长空的“大型载人倾转旋翼eVTOL专利技术产业化落地,推动低空产业快速发展”案例成为全国20个专利转化运用优秀案例之一,也是四川唯一入选的企业案例。
据沃飞长空产品总工程师、高级产品经理侯一介绍,作为低空出行领域的破局者,沃飞长空AE200机型率先进入适航审定第四阶段,力争在2026年完成适航取证。
沃飞长空的崛起,是成都高新区低空经济产业生态蓬勃生长的缩影。作为成都产业发展主阵地,也是成都构建“3+22+N”园区发展体系中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成都高新区正充分利用政策、产业、人才、技术、市场等高度聚集优势,加速推动低空经济“开花结果”。
作为成都高新区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24年低空经济产值近100亿元。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低空经济在工业无人机、eVTOL等领域产业集聚态势强劲,已聚集低空经济产业链核心企业超94家,汇聚了中航无人机、纵横股份、海特高新等上市企业5家,聚集沃飞长空、傲势科技等多家全球知名链主企业,涵盖了低空装备材料、关键零部件与系统、航空器整机研制、维修与信息服务、飞行培训等产业链各个环节,为进一步打造特色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奠定了良好基础。
低空经济“振翅高飞”,离不开政策赋能。
近日,国内首个低空经济全产业链专利标准双导航报告——《成都高新区低空经济专利标准双导航报告》发布,为创新开展专利标准国际国内对比分析、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成都高新区低空经济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提供新路径参考。
早在2023年3月,成都高新区发布工业无人机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助力成都打造工业无人机第一城。2024年8月,成都高新区发布了《低空经济发展规划(2024—2028)(征求意见稿)》,提出打造全国领先的低空经济创新示范区,并通过最高1000万元的企业增资扩产补贴、关键技术研发支持等政策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
“借力于低空经济的发展利好与成都高新区的鼎力支持,沃飞长空自2020年成立以来,迅速成长为低空经济链主企业,通过专利技术产业化落地,有效带动了飞控系统、航电系统、航空三电系统及试验试飞等10余家上下游企业技术升级。”侯一介绍道,沃飞长空全球总部及生产制造基地已于去年底在成都未来科技城全面开工,预计明年投入使用。
在市场需求风口+政策赋能支持+链主企业带动下,可以预见,一个低空经济产业生态圈正在成都高新区加速成型,低空经济正在这片土地上实现真正的“高飞”。
数字文创高地崛起,让更多“成都高新造”走向世界
5月18日,哪吒“跃”上成都多个地标建筑,震撼的视觉效果吸引市民游客驻足,“哪吒裸眼3D视频全球首秀”的话题在各大社交平台迅速发酵。
在传统经济学视角下,文化产业常被视为一项慢变量,但随着大数据、大模型、沉浸式感知交互等创新技术的不断迭代和发展,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新表达”,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了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
在成都高新区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走进与电影《哪吒》的制作公司可可豆仅一街之隔的成都绝匠文创,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茶碗、酒瓶、包装盒等大小类型不一的文创产品,大多数产品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采用熊猫作为IP的设计元素。而将于今年8月举办的成都世运会,为企业带来了将熊猫IP推向世界的良好契机。
“我们针对成都世运会的两个吉祥物大熊猫和(川)金丝猴,根据它们的形象做了一些新的创意,例如倒立杯,正看它就是一个普通的马克杯,而倒过来就是活灵活现的熊猫或金丝猴形象。”夏科介绍道。
如何进一步发掘文创产业的内在生命力、打造具有市场穿透力的IP?
不论是电影《哪吒》中创意灵感取材于三星堆青铜人头像的结界兽,还是《王者荣耀》中那些带有“成都”元素的皮肤。在地文化成为了普遍公认的一大“关键词”。做好巴蜀在地文化的挖掘传播,既是成都数字文创爆款IP频出的底层逻辑,也是成都数字文创企业接住这波“泼天流量”的默契选择。
“一定要从四川文化里面,去找到跟这个品牌相关的东西,对它的文化进入深度地分析。下一步我们会将四川保护性的动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来开发一系列的能代表四川和中国的一些文创产品,我们希望四川文化能真正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夏科表示。
绝匠文创坚持用文化与创意为商品赋能,独特的产品竞争力让他们正在被越来越多人看见和关注,其作品先后亮相巴黎奥运会、成都大运会,企业今年一季度的客户咨询量已经超过了去年的总和。
窥一斑而见全豹,绝匠文创的大放光彩反映的是成都高新区数字文创产业愈加繁荣兴盛。
作为中国(成都)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和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成都高新区聚集了6000余家数字文创相关企业,数字文创产业规模2024年已突破千亿,呈现出龙头企业集聚、爆款IP涌现的良好态势。
4月16日,诞生于成都高新区的两大顶级数字文创IP《王者荣耀》与《哪吒之魔童闹海》合作,“王吒”组合联手出击,开启国漫×电竞的跨界狂欢。网友戏称:“这波联动,成都的文创DNA彻底炸了!”
这场狂欢的背后,是成都高新区不断完善的数字文创产业生态。
有生命力的数字文创除了根植于文化环境,同时也高度依赖人才、资本、技术等产业链环节的深度整合。一部优质的文创作品,往往需要多领域顶尖团队的交融、共创。
在可可豆动画所处的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内,主创们出门不到百米,即能找到做出“申公豹”的千鸟动画。再走五分钟,就能到达支撑其顶尖特效实现的墨境天合、把哪吒发行到更多市场的成都自在境界文化,各企业共同形成了“一杯咖啡串联产业链”的协同生态。
可可豆动画
在王者荣耀团队所在的天府软件园,高峰时聚集了600余家游戏企业和近5万人的研发人员,腾讯、完美世界、盛趣、西山居、祖龙等一众企业都在此历经手游、电竞浪潮,并连续多年达成合作,彼此熟悉且默契。
除了“王吒”组合,成都高新区还拥有《遮天》《解限机》《明末:渊虚之羽》《那年那兔那些事儿》等一众耳熟能详的IP。
为何这里“IP爆款”频出?
这离不开成都高新区坚持“精准聚焦、细分发展”理念,数字文创产业形成了以游戏电竞、动漫影视为主导,数字音乐、超高清视频等协同发展的产业赛道体系。
此外,成都高新区在政策上也鼎力支持,先后出台了“数字经济26条”等重磅政策,在数字文创领域的游戏研发、影视动漫创作、新技术研发等方面,最高支持可达3000万元。“高新区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甚至帮着去嫁接一些比如说资金需求、投资方,让企业在这的发展十分安心、踏实。”夏科说道。
成都高新区数字经济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后续将持续搭建资源对接平台,支持企业围绕金沙、三星堆、三国、大熊猫、李白、杜甫等孵化创作天府文创IP,增强成都高新区IP创作号召力和本土IP显示度,并依托要素赋能、技术革新与生态聚合的三重驱动,加快推进打造世界级数字文创产业高地。
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的“成都高新造”作品或IP,将循着榜样哪吒的步伐,在世界掀起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