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官联合人民监督员,对辖区医院无障碍设施改造情况开展“回头看”。在崭新的无障碍通道上,张女士向检察官和人民监督员讲述了她的切身感受:“扶手稳稳当当,抓着它上下坡心里特别踏实!”就在几个月前,这条通道还是她看病路上的“拦路虎”,每次独自来医院都需要好心人帮忙。
武汉市检察机关启动“武爱无碍”公益诉讼检察专项工作一年来,这样的鲜活改变正悄然温暖江城的每个角落。122件行政公益诉讼案件的办理、76份检察建议的精准制发、45次高效磋商,推动243处无障碍停车位、122处盲道、244处无障碍厕所完成改造升级。这些数字背后,是武汉公益诉讼检察干警用脚步丈量城市、以行动传递关爱的生动实践。
深入摸排,精准勾勒“问题图谱”
2024年3月,武汉市检察院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开展“武爱无碍”专项监督行动,打响“无障碍环境攻坚战”。武汉市各基层检察院深入社区街巷、商业综合体、生态公园、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等重点场所,通过实地走访、专项调查等方式,对城市无障碍环境进行“全身体检”。
在全面而深入的摸排中,一个个“障碍点”被精准揪出。汉阳区检察院发现图书馆存在公共厕所无障碍设计不规范等“硬伤”,行动不便的读者难以安心阅读;青山区检察院发现养老机构安全防护设施配备不足,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存在隐患;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检察院发现辖区公共交通运输工具未为残疾人携带导盲犬提供便利,医院自助服务终端无盲文、语音等无障碍功能“盲区”,特殊群体就医、出行受阻;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检察院找到风景区无障碍厕所未设置挂衣钩、取纸器,轮椅坡道未设置扶手等“漏洞”,细节的缺失让无障碍设施的实用性大打折扣。
江汉区检察院开展的“让初心感受·用脚步丈量”无障碍出行体验活动,更是以“换位体验”的独特视角揭开了无障碍设施的隐蔽痛点。2024年4月,该院办案检察官戴上眼罩、坐上轮椅,亲身感受视障和肢体障碍人士的出行困境。地铁站电梯按钮过高不利于轮椅使用者操作、公园游憩区路面的高低差给推车通行造成不便、电梯轿厢狭窄无法满足轮椅回转需求等问题被一一发现。“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便捷,对残障人士而言竟是重重阻碍。”办案检察官感慨道。这种沉浸式调研让检察官深刻认识到,无障碍环境建设不仅是设施的完善,更是对城市文明温度的丈量。
经武汉市检察院系统梳理,三大症结浮出水面:物理空间层面,盲道断裂、缘石坡道缺失等问题,如同城市脉络中的“暗伤”,亟待修复;社会服务领域,人工引导缺位、信息系统“失声”,让特殊群体的城市生活陷入“隐形困境”;治理体系维度,部门间信息壁垒、权责交叉、协作不畅,制约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整体效能。这些深度剖析,勾勒出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问题图谱”,为后续整改提供精准靶向。
府检联动,合力破除“障碍”壁垒
在“武爱无碍”专项监督中,武汉市检察院发现市中心城区及残疾人集中区域的人行横道信号灯普遍存在“失声”现象——未按照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要求配置过街提示音响。“没有提示音,过马路就像走钢丝。”视障人士陈阿姨的感慨道出了视障人士群体的无奈。
2024年6月,武汉市检察院向相关行政机关发出检察建议。“我们在建议中明确提出,要对中心城区重点路口进行系统摸排,设立专项资金,分步实施音响提示装置改造。”承办检察官回忆道,“但这项工作涉及多个部门,需要统筹协调资金预算、设备选型和施工安排等具体问题。”
为解决这一难题,武汉市检察院组织跨部门磋商会。会上,相关行政机关围绕盲人过街的实际需求展开深入讨论,从设备音量标准的设定到施工时段的安排,从资金保障方案到后续维护责任,认真研究每个细节。经过研讨,各部门达成共识,制定出初步整改方案。
随着各方协同发力,成效逐步显现。截至目前,武汉市新增33处试点路口过街音响提示设备,恢复101套因市民投诉被关停设备的使用,全市38个路口304套现有设备均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同时,100处新建路口设备安装工作正按流程有序推进,节能环保新型智能装置也已在部分区域试点,后续将逐步在全市推广。当提示音在步行街边响起,陈阿姨激动地说:“终于能放心过马路了!”
新洲区检察院召开圆桌会议,推动28处医疗机构、养老机构无障碍设施完成整改;汉南区检察院助力区管委会成立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和专班,摸排2300余处场所,修缮41条市政盲道……从“单兵作战”迈向“全域协同”,武汉市检察机关在专项监督中,以检察监督为切入点,以行政履责为着力点,聚焦无障碍环境建设领域的痛点、堵点问题,推动无障碍设施建设从规划蓝图加速转化为惠民实景。
建章立制,长效守护“无碍”生活
为让这份“无碍”生活持续下去,武汉市检察机关与行政机关一道探索协同共治新路径:通过建章立制,签订协作意见、搭建会商平台、强化部门联动,将专项监督成果转化为长效制度保障,共同编织起守护特殊群体的关爱网。
2024年初,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检察院会同区住建局、区残联签署《关于强化检察公益诉讼职能服务保障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意见》。通过部门间的深度协作,一条条平整规范的盲道、一处处科学设置的坡道,逐渐成为城市道路的标配。
2024年5月,武汉市江汉区残联大楼内,无障碍公益诉讼中心正式亮相。这个被誉为特殊群体“发声站”的中心,集线索征集、联合听证等功能于一体,为诉求反馈与问题解决搭建了快速通道。中心成立不久,便接到视障人士张大爷的求助,反映某公园盲道被长椅占道,且同路段变电箱阻断盲道。检察官当天下午就带队实地勘查,现场确认情况属实,江汉区检察院迅速向相关职能部门发出检察建议。收到检察建议后,职能部门立即整改,将长椅移至他处,将盲道改道。中心不仅精准定位无障碍设施问题,更以高效行动践行“诉求有处说、问题有人管”。
2024年5月17日,武汉市检察院与市残联建立全链条合作机制,签署《关于建立检察公益诉讼与残疾人权益保障协作配合工作机制的意见》,确立信息共享、线索移送等6项机制,将检察监督的刚性转化为对特殊群体的关爱柔情。
“无障碍环境是城市文明的温度计。”武汉市检察院相关负责人道出部署“武爱无碍”专项行动的初心:“构建‘发现问题—监督整改—长效治理’全链条机制,推动无障碍设施从‘功能达标’进阶为‘体验优化’,让特殊群体能够平等、安全、便捷地融入城市生活,持续用检察力量绘就‘无碍更有爱’的城市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