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旅游报
□ 本报记者 李志刚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明确,推动国内国际标准化协同发展,促进政策、规则、标准联通。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文化和旅游标准化工作管理办法》也提出,文化和旅游标准化工作应当根据实际需要研究和采用国际标准,推进中国标准外文版翻译工作,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开展标准化对外交流与合作,推进中国文化和旅游标准国际化。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国内国际标准化协同发展,一方面把中国的优质标准编制方案推荐到国际;另一方面,将优质的国际标准引入国内,转化为国家标准。如何更好推进国内国际标准化协同发展?中国旅游报社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文化和旅游部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所长、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刘建明介绍,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既是ISO/TC 228技术对口单位,也是全国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10)秘书处承担单位,因此在开展旅游标准国内国际协同工作中具有天然优势。
国家标准《旅游信息咨询服务》(GB/T 26354—2025)于3月28日获批发布,该标准与国际标准《旅游信息咨询服务 要求与建议》(ISO14785∶2024)同步协调制定,主要技术指标与国际标准保持一致;根据我国实际,适当调整了对设施设备的相关要求,将国际标准附录中关于可持续和无障碍的要求融入国家标准之中。
目前,我国正在将多项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如国家标准《传统旅游餐馆装饰和服务》《无障碍旅游服务规范 旅游饭店》等。其中,国家标准《传统旅游餐馆装饰和服务》是对国际标准《传统餐厅 装饰和服务》的转化利用,同时将我国现有国家标准《餐饮分餐制服务指南》《商品无接触配送服务规范》《餐饮业供应链管理指南》《外卖餐品信息描述规范》等作为引用标准,保证标准的通用性。国家标准《无障碍旅游服务规范 旅游饭店》是对国际标准《全民无障碍旅游 要求和建议》的转化利用,同时也是对我国无障碍旅游服务规范,尤其是旅游饭店这一细分领域无障碍旅游服务规范的总结和提炼。
“在编制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将中国经验介绍到国际,另一方面将外方专家建议引入国家标准编制,双方互相促进,实现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同步编制,有效提升了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兼容性。”刘建明说,下一步将加快推进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内标准,如《参观工业旅游组织和自然、文化和历史遗址 要求和建议》《可持续旅游 原则、词汇和模式》《住宿场所可持续性管理体系 要求》《全民无障碍旅游 要求和建议》等。
对于全球旅游市场来说,各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相互转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推动形成开放、规范、共赢的国际大市场。
ISO/TC 228“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工作组注册专家、浙大城市学院副教授胡斌认为,对我国旅游业发展而言,转化利用国际标准可以引导旅游企业对标国际标准,补齐无障碍、可持续、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的不足,有利于中国旅游服务“走出去”。对世界旅游业发展而言,我国旅游标准化建设经验具有独特价值。目前,中国在旅游产品技术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中国国内旅游标准可以为世界旅游发展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扬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毛卫东参与了多项国内、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对于如何更好推进国内国际标准化协同发展,毛卫东建议,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在立项选题阶段做好标准的联通,一方面从现有的国家、国际标准中找共性,另一方面用国内和国际两个视角,研究标准的空白点薄弱点。二是坚持有同有异、有分有合,在标准编制阶段做好协同。国家、国际标准适用范围、实施环境不同,具体关注点和发力点也有差异,这就要求标准编制时紧盯目标,密切联系需求,内容上有同有异,结构上有分有合;注重推进标准的有效落地,在标准实施阶段做好标准的互动,建立定期交流和效果评估机制,在互动实施中进一步完善标准,甚至孕育新的标准。
此外,今年6月1日起,我国将施行最新版《采用国际标准管理办法》。为适应国际标准组织知识产权政策,新修订的管理办法将可以采用国际标准的范围限定在三大国际标准组织(ISO、IEC、ITU)制定发布的标准,不包括国际标准化组织确认并公布的其他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同时,将可采用国际标准制定发布的标准范围限定为国家标准,不包括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