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西安村稻蛙菜综合种养基地。
平和县霞寨镇坚持传承和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镇村干部在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和工作政策知识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把握深、实、细、准、效,促进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衔接畅通,努力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
深学争优,练好“基本功”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这是霞寨镇村干部脑海中的“高频词”,也是因地制宜运用群众随访笔记干事创业的风向标。通过实地走访运用好调查研究成果,提出管用、好用的解决问题思路,实现“新竹高于旧竹枝”。
日前,在退果还林专班办公室内,一场工作座谈会正在举行,分管领导、专班工作人员汇报着近期的工作进度和群众诉求收集情况,林业站长陈坤荣详细写下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计划,与大家在交流意见、分享想法中探索适宜的工作方法、思路。开展种植业绿色发展工作以来,广大镇村干部下基层、进农户、走山头,掌握实情、精准落图,了解收集需求和建议1200余条,上下一心围绕工作任务付诸行动。
“令人欣喜的是,一次次的有效走访、倾听、入户,把群众的呼声转化为干事创业的脚步声。”霞寨镇党委书记林永金注视着种植业绿色发展“作战图”时感慨道。
双向奔赴,打响“服务牌”
霞寨镇统筹协调政府引导、龙头示范、干部带头,镇村干部深入一线实地看、详细问、耐心听,联合农业技术人员走村串户,搭建起农业技术、品种、产业的交流平台,拓宽农业生产空间领域。
“我们要求镇村干部既能解读政策,也能理解群众需求,实现有效闭环反馈,抢占产业发展新赛道。”霞寨镇镇长庄坤明说。
建设村种植结构调整示范区通过科学选种、规模轮种,种植长豆、白丝瓜、茄子、黄姜等见效快、效益佳、市场需求大的适宜品种,白丝瓜收购均价每公斤达5元,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也为周边群众提供本地务工岗位。
西安村稻蛙菜立体循环种养基地通过稻田套养虎纹蛙、鸭、鱼和温室蔬菜大棚种植长线椒、黄瓜等作物,综合亩产效益可达1.2万元以上,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此外,在实施种植结构调整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路线,擦亮新时代乡村名片。独特的韵味、良好的生态,让稻蛙菜基地摇身一变成为游客向往的旅游地,“农业+生态+旅游”模式引领绿色发展,2023年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学生等1.8万人次。
生态打基础,但绿色发展还需科技助力。智慧农业装备日益成为果农不可或缺的新“农具”。在坑内村吉星蜜柚专业合作社果园上空,植保无人机来回穿梭。在霞寨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的协调配合下,果农黄亚星通过引进值保无人机,大幅减少劳动力,显著提高管理效率,更凭借其精准、均匀的特性,为提升蜜柚品质提供支撑。
和美乡村,擦亮“新名片”
清溪穿村过,花香绕田地,开门见美景……这是霞寨镇大坪片区种植结构调整示范区的真实景象,退果还耕后的土地不仅藏着“财富密码”,还存着“田地浪漫”。
在建设村、西安村花山溪畔,映入眼帘的不只有田间地头的忙碌景象,周边“双一百工程”道路两侧格桑花灼灼盛开,与绿水青山交织出别样景致,“格桑花艳满山川,陌上田间人影攒”的诗中美景在这一刻具象化了。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霞寨镇始终突出问题意识、服务意识,既听顺耳话,也闻逆耳言,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头,让真抓实干蔚然成风,解决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助力人居环境提质、乡村宜居宜业、群众增收致富的愿景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