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就问经 济 热 点 一 线 探 访提问 部分中小型奶牛牧场陷入亏钱的困境,出路在何方?“缺奶—涨价—养牛—过剩—杀牛—缺奶”的行业周期如何破局?回答 发挥自家牧场鲜奶直供的优势,加快开店步伐,原料奶通过冷链专车运送至各门店,满足消费者个性化乳制品需求启发 通过门店或者其他渠道直接链接消费者,把经营链条向前延伸一步,产品创新更贴近用户需求一点□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若晔 5月19日,我来到一家坐落于乐山市夹江县黄土镇蟠龙村的小型奶牛养殖基地——夹江县汇龙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尽管室外天气炎热,养殖棚里却很凉快,一排排风扇“卖力”地摇摆,自动喷淋装置为奶牛送上清凉。 下午5点过,健壮高大的奶牛吃完精心配备的晚餐,依次排队走进自动化挤奶厅。不一会儿,洁白的牛奶缓缓流进奶桶。“现在有200多头奶牛,每天能产鲜乳2吨左右。”合作社负责人赵谦告诉我。 赵谦是一位“90后”,也是一名“牛二代”。看着父母养牛20多年,赵谦在4年前接班。她本以为可以平稳延续下去,没想到刚刚接班,“牛市”就结束了。 谈起这几年养奶牛的经历,赵谦忍不住红了眼眶。她给我算了一笔账,建养殖场、买牛投入几百万元,一头奶牛一天的养殖成本约80元。去年,养殖场每个月净亏损在3万元上下。要是按目前的收购价,将奶牛全部卖给乳企要倒亏10%左右。这几年,她认识的养殖户陆续卖牛止损,她也只保留了一批优良品种。“因为养得多,赔得也多,这笔账怎么算都亏。” 卖牛不是止损的好办法,赵谦扛着亏损的压力想出路。 11年前,赵谦抱着“试一试”的心理,依托父母的养牛场,在夹江县城开了一家门店。因为牛奶是牧场直送,很新鲜,所以很受欢迎,店铺一直盈利。何不发挥自家牧场鲜奶直供的优势,多开几家店呢? 说干就干!调研、贷款、找店、招人、培训……赵谦下决心打响自家“奶鲜森”品牌。同时,她还深入研究目前市场上受欢迎的与牛奶相关的产品,想通过再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 这两年,赵谦加快开店步伐,接连在夹江县和乐山市区新开 6家门店。 我找到赵谦开设在乐山市市中区凤洲路的门店。这里背靠商场、人流量大,店内货品琳琅满目,不仅有盒装牛奶、奶粉、各类奶茶饮品,还有当天现做的炒酸奶、干噎酸奶、奶酪酸奶等时下网红爆款。 我随机拿了一瓶干噎酸奶,上面写着:当日现做,48小时内食用。“坚持这一标准,就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核心优势。”赵谦说,门店手工做的乳制产品有30多种,原料奶都是通过冷链专车运送至各门店,希望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差异化、个性化乳制品的期待。 赵谦告诉我,目前她家牧场的鲜奶一半供应给大型乳企,另一半直供自有门店。去年,门店和养殖场营业收入700万元,虽然养殖场还处于亏损状态,但若将所有门店的收入与养殖场收入“打捆”综合计算,已实现盈利。 采访期间,赵谦的电话和微信不断,门店经营、产品开发等都需要她把关。“新开的店要做推广和营销,还要针对母婴群体及年轻人的消费爱好,不断通过产品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我在门店待到凌晨是常有的事。”她说。 标准化奶牛养殖,使赵谦得以将更多精力放在店铺的产品销售上。她笑着告诉我,现在养牛基本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根据不同奶牛的习性制订饲料配方,连粪便都收集起来做肥料售卖。 谈到下一步的目标,赵谦说:“这两年打算再开 5至10家门店,希望未来自有门店能全部消化牧场所产牛奶。” 行业周期如何破局,是个老话题。赵谦的打法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发,通过门店或者其他渠道直接链接消费者,把经营链条向前延伸一步,产品创新更贴近用户需求一点。调整的“阵痛期”,或许也是打破传统、闯出新路的好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