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佶 章梦捷
新时代教育体系中,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工程。在“大思政课”理念指引下,构建“学科+实践”融合育人模式,通过学科赋能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实践平台共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育人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具有学科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提供新范式。
“学科+实践”融合育人模式强调将思政教育与学科专业深度融合,通过实践载体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其核心在于学科赋能与实践育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需通过“大手拉小手”“师生共同体”等形式,构建可观察、可模仿的实践场景。通过沉浸式体验、志愿服务等形式,将抽象理论转化为行为自觉。
学科赋能,构建阶梯式课程体系。以学科专业为载体,遵循认知发展规律构建分阶递进的课程结构。课程设计纵向贯通小学、中学、大学三个学段,不同学段学生匹配差异化的教育方式。通过挖掘各学科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建立“专业课程+思政案例”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小学阶段基于具象化认知特点,开展学科启蒙与游戏化实践,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核心,融合语文、美术等学科内容,如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游戏化方式,让学生在具象化场景中感受家国情怀;中学阶段结合抽象思维发展需求,开展学科深化与项目化实践,以思想政治课程为引领、历史与社会课程为载体,开展课题研究型实践。如“乡村振兴中的传统文化保护”主题实践,组织学生开展田野调查、数据分析和方案设计;大学阶段聚焦系统化思维培养,开展学科研究与服务性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支撑,构建“理论学习+社会服务”模式。如“红色基因传承”专项调研,组织学生深入革命老区开展调研访谈,形成学术成果并转化为教学资源。横向融合方面,推动“思政+X”课程群建设,整合多学科资源赋能思政育人,如将“双碳”理念融入电气专业课程、廉洁案例嵌入金融学科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价值认同。
模式创新,打造沉浸式育人范式。通过数字化技术重构教学场景,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育人效能。构建“感知—认知—实践”三维育人模型。借助VR/AR、元宇宙等技术创设虚拟仿真情境,将历史事件、科技成就等思政元素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资源,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党史,实现学习者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同时推进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建立跨学段思政资源库,如湖南九校共建的“数字思政资源平台”,实现教案、案例、视频等资源的互通互用,解决了资源分布不均问题。在此基础上采用“案例链”教学法,将小学阶段的“小岗村故事”、中学阶段的“深圳特区发展”、大学阶段的“雄安新区规划”形成递进式案例序列。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线上搭建“思政云课堂”,提供微课视频等资源;线下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社区,进行现场教学。通过这些模式创新将抽象理论具象化,使学生们在情境化认知中实现价值内化,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提供沉浸式育人的创新路径。
资源整合,搭建协同化实践平台。为打破学段壁垒与资源分散的困境,通过多元主体协作与多维度资源整合,构建覆盖校内外的实践育人网络。将思政教育从单一课堂延伸至社会场景,以实践体验促进价值内化,形成“知识传递—情感认同—行为转化”的育人闭环。在具体实施中,主要包括三方面工作:一是主体协同,建立“高校牵头、中小学协同、家庭参与、社会支持”的联动机制。通过校地合作、校企联盟、家校联动等形式,整合政府、企业、社区、家庭资源,形成多方共建的实践共同体。例如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联合长江路小学、贵州德江二中等中小学开发“碳寻未来”实践课程,引入学院教授、江苏省电工技术学会行业专家等参与教学设计,结合亲子教育的需求,确保实践活动既符合学段特点,又对接社会需求。二是资源整合,构建虚实结合的实践资源体系。一方面挖掘红色场馆、科创基地、社会实践志愿基地等实体资源,如依托东南大学校内红色资源梅庵开展场馆育人;另一方面利用数字技术搭建虚拟仿真平台,如东南大学开发“数字梅庵展馆”,打造沉浸式“梅庵记忆”,拓展教学场景的时空边界。三是空间融合,构建“校内—校外—云端”三位一体的实践场域。在校内通过主题党团课、情景剧等活动强化基础认知;在校外组织学生深入中小学、乡村、企业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如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组建团队前往社会实践基地贵州德江二中开展“电亮未来”暑期实践活动,促进知行合一;在云端借助互动平台实现跨区域资源共享,推动优质实践资源辐射更广群体,比如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联合云南南华和江西共青城研支团成员开展“以爱之名”志愿课程,在云端为偏远山区的学生们传递知识、播种梦想。通过搭建协同化实践平台,增强思政教育的沉浸感与实效性,帮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深化理论认知、培育家国情怀,同时促进大中小学思政目标、内容与方法的有机衔接,为一体化建设提供可持续动力。
“学科+实践”模式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创新路径。通过构建阶梯式课程体系、创新沉浸式育人范式、搭建协同化实践平台,能够有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助力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分别为东南大学电气工程学院、东南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本文系东南大学校级思政研究专项课题项目“‘五育并举’视域下红色血脉赓续的路径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