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罗秋红
在今年的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周期间,贵阳市修文县第三小学组织近400名学生走进贵州省博物馆和贵州省地质博物馆,开展了一场名为“博物贵州·多彩家园”的研学活动,开启了一场融合人文与自然的探索之旅。
在贵州省博物馆,孩子们被琳琅满目的民族服饰、古老的青铜器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深深吸引。每一件文物仿佛将他们带入了贵州千年的历史长河。而在贵州省地质博物馆,这个宛如奇幻“地下王国”的地方,则让孩子们惊叹不已。巨大的恐龙化石、闪闪发光的矿物晶体以及逼真的溶洞景观,激发了他们对自然奥秘的无限好奇。互动展区中,孩子们亲手触摸远古生物模型,通过VR设备“穿越”到三叠纪海洋,感受地球演化的神奇魅力。
“此次研学不仅是一次知识探索的旅程,更是一次文化自信与科学启蒙的播种,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开展不同主题的研学活动,打造‘行走的课堂’,让青少年在‘知行合一’中成长。”修文三小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贵州省植物园作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贵州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实践基地也迎来了研学高峰,绿意葱茏、山花烂漫的春日景象吸引了众多中小学生前来踏春赏景。有的孩子架起画板,用缤纷色彩记录春天的美好;有的认真观察花草树木的生长痕迹;还有的聆听讲解员讲述植物的奥秘。
“孩子们通过亲身观察接触、科学实验及手工制作等特色活动了解植物的形态、生长习性等,这种直观的学习方式往往比传统课堂的讲授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也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探索科学的平台。”贵州省植物园科普中心负责人蒙文萍介绍。
此外,在遵义市桐梓县尧龙山镇,一个集农业农耕文明传播、乡土记忆物品收藏和科普研学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外研学基地也备受关注。近日,尧龙中学师生徒步来到该基地开展研学活动。在农耕文化展厅,孩子们学习了各种传统农耕工具的使用方法,并了解农耕社会的发展变迁。钉耙、锄头、搭斗等传统农具让他们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尧龙中学学生陆悦感慨道:“今天我见到了许多平时很少见到的农具,了解了它们的用途和农耕文明知识,体会到先辈们的智慧与付出。我会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每年春播时节,学校还会组织学生在劳动教育基地撒秧、插秧,将课堂与实践紧密结合,丰富劳动教育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近年来,贵州积极推动研学实践教育创新发展,构建了涵盖红色教育、科技探索、农耕体验等多元主题的研学实践体系。各中小学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将课堂延伸至博物馆、科技馆和田间地头,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获得成长体验。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历,还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随着研学活动的深入开展,贵州各地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知行合一”的教育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