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最近,与校园餐有关的腐败问题,再次引起舆论关注。《中国纪检监察》杂志日前披露了四川绵阳深入开展“校园餐”专项整治的情况,其中提到,一中学食堂经理敛财超百万,小卖部里一个面包就要收2毛钱回扣。另外,据四川绵阳梓潼县纪委监委片区协作组负责人在“校园餐”专项整治工作会上分析,一些学校食堂的低配学生餐与高配教职工餐形成强烈反差,反映出学生伙食费管理、食堂采购、教师陪餐等方面可能存在风腐问题。
此前,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公报指出,“持续深化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深化‘校园餐’、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医保基金管理、养老服务等方面突出问题治理”。针对人民群众关切的“校园餐腐败”,必须强力整治,不留死角。
深究“校园餐腐败”现象的原因,监管疏漏的问题不可忽视。现实中,一些学校食堂在食材采购、加工、定价、售卖等方面,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管和外部监督,腐败行为难以被察觉。
比如采购环节存在的暗箱操作问题——食堂某些领导与工作人员,可能通过与供应商的不法勾结来“吃回扣”,中饱私囊。还有一些学校食堂的“蛀虫”背后有校领导做“靠山”,通过采购垄断、随意定价等手段,以超出市场合理范畴的情况来牟取暴利,甚至为追求更高利润而以次充好,用过期食材来糊弄学生。另外,还有某些校领导开展权力寻租,让亲朋好友占据相关要职,扮演自己的“白手套”。如此种种腐败行为,都会提升校园食品安全风险,威胁学生健康。
对于此类现象,下大力气进行整改,从根源上消除腐败问题,才能真正给学生提供实惠、安全、有品质的校园餐。其中,强化监督手段,形成有效的常态化监管机制,可谓关键一步。市场监管、教育等相关部门应做到对本地的学校食堂定期检查,形成威慑力量。
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曾在2025年3月发布联合检查通知,要求各地“坚持管理和监管同向发力,定期研究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相关工作,层层明确、逐级压实校园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行业主管和监管责任,坚决守护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安全”。从监管手段上看,需要多层次的监管,拓宽监管渠道。比如,优化“校园餐”举报奖励机制,发挥群众监管的积极性;邀请新闻媒体为社会监督员,参与学校的日常检查;以及邀请师生和家长参与食品安全满意度测评,等等。
问责机制同样应该完善。某些食堂“蛀虫”之所以贪得无厌,就在于他们认为自己的违法行为被查到的可能性不大,还有一些管理者对校园餐腐败缺乏重视,疏于日常监管,甚至扮演了“保护伞”的角色。对此,日常的廉政建设工作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必须强化问责力度,提升惩处强度,重拳出击,清除学校里的害群之马。
不久前,媒体报道了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第二中学校原校长赵孟锁截留、套取学校食堂420多万元膳食经费案详情,并披露山西整治“校园餐”腐败已处分1994人。吉林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七小学校园餐回扣腐败案,也得到了充分曝光。官方发布的数据显示,仅在2024年,国家监委就指导各级监察机关依法查处贪占学生餐费、插手招标采购、收受回扣等问题3.8万件,处分2.3万人——这些案例与数据,都反复说明:“校园餐”腐败看似微小,涉案金额可能不大,但其性质相当恶劣,必然受到党纪国法的严惩。全国各地的学校管理者和食堂承包方,应当从这些案件中汲取教训,莫要再踏雷池一步。
说到底,落实好监管责任,确保校园食堂这方净土不受腐败分子的侵扰,才能真正让孩子们获得健康优质的餐饮服务,这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来源:中青评论 撰文/黄帅
原标题:《媒体评论:一个面包收2毛钱回扣,校园餐“硕鼠”是怎么喂肥的?》
栏目主编:周春晟 文字编辑:李林蔚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中青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