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质量报
□ 廖蔚松 本报记者 李 嘉
在今年世界计量日到来前夕,贵州省计量测试院组成帮扶工作队,再次来到黔东南州锦屏县河口乡裕和村开展“计量之光,照亮童心”暨“双联双促”特别活动,通过普及计量科学知识,为农村留守儿童送去关爱。
裕和村位于锦屏县河口乡西南部青山界边缘,地处海拔900米左右的半山腰。距乡政府15公里,距县城90公里,辖裕和、培尾、培陇和美蒙4个村庄,人口以苗族、侗族居多,共706户2790人,其中,一般脱贫户310户1290人,防返贫监测49户159人。
据贵州省计量测试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王庆举介绍,该院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持续在农村开展帮扶工作。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该院在裕和村开展捐赠水表、普法宣传、产业设施提升、建设留守儿童之家、维护基础设施和道路硬化、村党总支标准化建设等帮扶活动11项,累计投入资金26.19万元。
在困难群众家中走访慰问时,王庆举等人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生产生活、身体状况和务工就业等情况,并送去慰问物资和慰问金;鼓励困难群众保重身体、乐观生活,在党的关怀和帮助下,努力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随后,王庆举一行来到村集体企业裕和腌鱼厂走访调研。他们查看了已竣工的鱼苗池和冷库,详细了解近年来腌鱼的生产和销售情况,鼓励当地进一步拓展特色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加强生产环节的管理,保障食品安全,并利用媒体平台和社交平台做好品牌宣传与推广,维护好品牌形象。
2018年以来,裕和村因地制宜发展腌鱼产业。目前村里腌鱼厂厂房占地1050平方米,其中核心生产车间9个,占地480平方米。2023年底起,该院决定发挥“锦屏腌鱼”地标效应,推动该村实现腌鱼传统制作技艺标准化、品牌化,先后投入帮扶资金16.23万元,帮助村里修建鱼苗池,建成现代化发酵车间和冷库,实施全过程自主养殖、腌制、生产以及线上线下销售与配送。该举措降低了腌鱼生产成本,提高了腌鱼品质,推动实现该村腌鱼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裕和村留守儿童之家,贵州省计量测试院第一党支部书记、力学部部长付欣艳认真辅导孩子们学习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她重点介绍天平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计量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有奖“天平小游戏”和“趣味提问”环节,帮助孩子们掌握计量基础知识,锻炼孩子们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孩子们学习计量科学知识的兴趣。
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该院派驻裕和村第一书记张宇汇报了驻村工作情况。张宇表示,2025年,驻村帮扶工作队将把工作重点放在村集体经济产业帮扶上,大力支持村里发展魔芋种植与加工。
张宇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2025年魔芋总产量可达70余吨。其中,成品魔芋50吨,按5元/公斤计算,收入25万元;魔芋种子20吨,按10元/公斤计算,收入20万元。减去必要的种子、化肥等成本支出10万元,预计增收35万元,单产(亩产)增收5800元。
“我们计划在未来几年内新增种植面积6.67公顷,进一步提高产量,持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更多群众参与魔芋种植产业,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张宇说。
“裕和村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希望村‘两委’和驻村第一书记继续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持续深化基层党建,因地制宜发展产业,不断提高村集体产业的经济效益,实现‘输血’向‘造血’的转变,打造‘党建强基、民生为本、产业赋能、文化铸魂’的乡村振兴样板。”王庆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