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工网
清晨6点,木工潘道考刚准备戴上安全帽,帽檐外侧的二维码吸引了他的注意。他用手机扫码,屏幕上跳出“今日安全问答”:“高处作业是指坠落高度在多少米以上的高处作业?”“2m以上(含2m)。”他快速勾选正确答案,账户里立刻到账15分。这套“答题积分体系”覆盖全工种,工友累积积分可兑换“防暑降温礼包”。
这是中建三局深圳公司工会“思想引领+文化赋能+技能比武”三线融合赋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生动缩影。近年来,该公司工会锚定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新航向,以深化“产改”为抓手,推动建筑产业工人及时调整职业赛道和方向,高效推动工程建设提质增效。
宣教阵地从会议室延伸至班组
“我入职三局时,做的是构件吊装和灌浆工作。当时有很多操作都不懂,但是我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要成为一名懂理论、会技术、善实操的产业工人。”2025年“中国建筑劳动模范”周伟波站在中建三局连南瑶族自治县百千万工程石泉中学项目党建长廊前,胸前的党徽闪闪发亮。他的身旁围坐着30余名头戴安全帽的工人,有人举起手机录下这堂“露天党课”,有人掏出笔记本速记关键句。
这场“劳模工匠进工地”活动是该公司将企业文化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有机融合的常态化场景。为激发职工参与热情,公司工会创新将学习宣教阵地从会议室延伸至班组、施工现场,教育引导广大产业工人听党话、跟党走,组织一线工会干部与属地街道居委会开展联建活动,推出“宣讲你我他”项目,采用“《中建三局劳务(产业)工人思想政治知识手册》《农民工基本权益保障手册》+心理咨询”模式,通过观看短视频、情景模拟、现场演示等多种形式开展宣讲,既保障了产业工人合法权益,又让思政教育更接地气。
工地变课堂将技能刻进DNA
“高处作业‘三宝’是什么?”“安全带、安全网、安全帽!”5月3日晚,在广州芳白城际土建八工区项目的“流动课堂”,钢筋工老李抢答成功。这位从业20年的老师傅,曾因未系安全带被罚,如今却成了安全标兵。
转入工地一旁的数字建造中心,三维建模屏幕前围满了工人。BIM工程师轻触屏幕,建筑结构瞬间“透明化”——预埋管线如蓝色血管贯穿楼体,梁柱钢筋排布密度实时显示,连未来装修阶段的瓷砖铺贴效果都能预览。“原来盖楼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工友老张说着,系统自动标注出他与标准施工方案的偏差值,“误差超2毫米就亮红灯,比老师傅眼还尖。”
该公司工会打造“流动课堂”进工地、“小板凳”进班组宣讲形式,以“实景课堂”赋能学习实效,通过“智慧工地”大屏动态展示工程建设工作目标及部署,增强职工对企业战略的直观理解,对工程建设新技术、新技能的学习运用。
技能比武让农民工变身“新工匠”
为推动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不断壮大,中建三局深圳公司创新“培训+自学”学习方式,常态化开展“安全之星、奋斗之星、敬业之星、降耗之星、服务之星”劳动竞赛,以及施工作业面开展“五比五赛五争先”擂台赛,实现产业工人自身价值。
来自安徽的工友老李参加了农民工素质提升培训,学习钢筋绑扎和图纸识读新技巧,成了班组里的骨干,“以前在工地只会搬砖扛水泥,总觉得低人一等。现在,带着老乡完成主体结构,看着自己参与建设的工程从平面图纸一天天变成建筑实体,心里特别踏实——咱农民工也能靠技术赢得尊重!”
“安全之星”唐修浪则将“预防优先”理念融入日常工作中,在发现脚手架扣件松动时,他不仅立即加固,还主动标注风险点提醒他人,他通过“班前会示范教学”亲手教工友安全带穿戴和安全操作技巧,在高空作业时以“双人互检”机制带动班组形成安全联控习惯,用行动诠释了“一人安全为始,团队安全为荣”的劳动精神。
“当知识可兑换、技术可触摸,工人自然从‘被动管’转向‘主动学’。”中建三局深圳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蔡达表示,将深入推进“三线融合”策略,培养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为企业改革攻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南方工报全媒体记者王艳 通讯员郭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