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交通新闻网
前不久,在广东省铁投集团所属珠肇公司管理建设的深南高铁项目工地,承建单位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的项目副经理付海平正像往常一样准备对一工区驻地和食堂进行安全检查,却接到一个突如其来的求救电话。
“付经理,红山村发生紧急情况,一辆满载混凝土的罐车发生倾覆,一名村民被困,请求支援。”当地政府的求救电话让付海平瞬间绷紧了神经。他一边快步向项目经理孙鹤明汇报,一边下达指令:“立即暂停巡检,优先救援,我建议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救人要紧,立即调派最近的机械设备前往支援,珠洞大桥的施工先暂停,所有可用设备优先保障救援。”孙鹤明说。
前往红山村的路上,付海平望着窗外年久失修的山路,这时,前方传来现场照片,一辆罐车侧翻在河道中,压住了一名正在参与修桥的村民。付海平通过对讲机部署:“立即协调最近的吊车、挖机和水泵前往支援。”
到达现场后,技术员赵文哲率先发现了被困者。当时,被困者生命体征平稳,但必须尽快移开罐车。“用千斤顶和三脚架吧。”有人提议。付海平立即否决:“凝固的混凝土加上罐车自重超过16吨,千斤顶承受不住,可能造成二次伤害。”吊车方案也被否决,现场地形狭窄,地面不平,附近还有电线,大型设备根本无法展开。
“改用330挖机,先垫平河道,同时阻断上游水流。”付海平迅速调整方案。三台水泵立即启动抽水,沙袋围堰快速筑起,临时照明系统也架设完毕。这时医疗组报告,被困者右腿开始出现缺血性发绀。然而更大的困难却接踵而至。“设备到哪了?”“正在过第三道危桥,履带式挖机太重,这个泥坡倾斜超过25度,履带一直打滑。”技术员的汇报让所有人捏了把汗。原本半小时的路程,设备却耗费两个多小时才艰难抵达。
天色渐暗,伴随着挖机的轰鸣,付海平冷静指挥着救援人员:“必须精确定位,确保受力均匀。挖机采用平吊方式,每次移动都要万分小心。”在探照灯的照射下,330挖机缓缓移动。5米、3米、1米……“注意钢丝绳受力方向,必须与河道垂直!”付海平紧盯着每一个细节,随着金属摩擦的刺耳声响,罐车被一点点抬起。医护人员迅速上前,成功将被困者固定在担架上。
第二天,当地政府送来感谢信。面对表扬,付海平说:“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我们的本职工作。在群众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更是我们交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基建人的字典里,“救援”从来不是分外之事。每一次争分夺秒的抢险,都是对“人民至上”最朴实的诠释;每一双布满老茧的手,都在无声书写着新时代建设者的担当。
远处,深南高铁的桥墩正拔地而起,如同一个个挺立的脊梁。而在这片土地上,关于责任与使命的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