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21日)上午一早,日本农林水产大臣江藤拓垂头丧气地走进首相官邸,向石破茂首相递交了一封辞职信。随后,石破茂首相宣布更换农林水产大臣。
日本是一个岛国,大部分是渔农村,主管农业和渔业的“农林水产大臣”,一向被视为“重要阁僚”,在政坛举足轻重。
江藤向石破茂首相递交辞职信后接受记者采访
今年64岁的江藤拓大臣,一没贪污,二没婚外恋,为什么要辞去大臣职务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他脱口说出了一句话:“我从来没买过米”。
而恰恰是这么一句看似平常的话,点燃了日本国民对大米价格不断涨价的愤怒烈火——你作为主管大米的大臣,居然没有买过米,那你如何知道大米之贵?
这一口祸的起因,是5月18日,江藤大臣在佐贺县举行的一场政治集会上,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从来没买过米,支持者送得太多了,卖都卖不完。”
在他看来,这也许是个“轻松的玩笑”,但在日本民众听来,如同万箭射心——眼下正是大米价格飞涨、百姓叫苦连天的时节,大臣却说他从不买米,还多到可以拿去卖?
这不是炫耀特权,而是脱离国民生活感的傲慢。
更糟的是,江藤试图“补锅”时,又说出一句“更油的解释”:“其实那是我的老家宫崎的说法,‘卖都卖不完’只是我们那边的方言。”
这下好了,不但没平息争议,反而让老家人也跟着背锅。
一位宫崎的老妇人在电视上怒斥:“‘卖都卖不完’不是方言,是你自己的嘴。别拿我们家乡来做挡箭牌,丢脸。”
民意,瞬间爆表。
石破茂首相原本是想“以不变应万变”。19日,他把江藤叫进首相官邸,“严厉警告”后,表示暂不撤换他的职务。理由是:“他是下达释放储备米的负责人,要扛起责任。”
表面看是信任,实则是“走一步看一步”。
可到了20日,风向变了。在参议院农水委员会,江藤尽管鞠躬致歉,但“弯腰道歉”的姿态,并未换来“原谅票”。野党五党迅速结盟,准备递交“不信任案”。执政的自民党内部也出现了不满声音:“米价飙升之时,这种话不能忍。”
政治,不看立场,只看风压。
最终,石破首相不得不“反转方针”,透露出风声:要更换农林水产大臣。他在20日晚的记者会见中表示:小泉“消费者对大米价格过高感到非常愤怒和沮丧的情况下,他发表这样的言论是非常有问题的”。
石破茂昨晚会见记者的神情一脸懊恼
这是石破内阁自去年10月成立以来,首次“更迭大臣”,也是在夏季参议院大选之前的一次“代价极高”的被动应变,势必对石破内阁的支持率带来重大的打击。
江藤的失言,表面上看是个人失误,实则是日本政治生态的一个缩影。在日本,政治家的一言一行往往被置于放大镜下,尤其是涉及民生议题时,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信任危机。江藤作为农林水产大臣,理应是米价高企问题上的“灭火队长”,却反倒成了“火上浇油”的导火索。他的辞职,与其说是主动引咎,不如说是石破为保政权稳定而做出的无奈切割。
那么,谁将接替江藤出任新的农林水产大臣,挽回一点支持率呢?
最新的消息说,石破茂可能会任命小泉进次郎出任新的农林水产大臣。
小泉进次郎年仅44岁,已经六次当选众议员,担任过环境大臣。
这位政治明星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他是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之子,年轻、帅气、口才了得,长期被视为自民党未来的“首相候选人”。尽管近年来他在政坛的表现褒贬不一,但其政治影响力和公众关注度依然无人能及。
小泉为何被选中?首先,他的资历与农业政策颇有渊源。作为自民党农林部会长的他,曾深度参与农协(JA)改革,试图打破这一传统农业组织的垄断地位,推动市场化改革。尽管改革成效有限,但这一经历让他在农业政策领域积累了经验。更重要的是,小泉的公众形象和“亲民”标签,正是石破政权此刻急需的“强心针”。
在江藤失言风波中,小泉的反应堪称教科书级别。当被记者问及是否买过米时,他笑着回答:“当然买过!”一句简单的话,既拉近了与民众的距离,又暗中与江藤划清界限。他还直言江藤的发言“脱离国民感受”,展现出敏锐的政治嗅觉。这种“接地气”的姿态,与江藤的“高高在上”形成鲜明对比,也让小泉成为接任农林水产大臣的理想人选。
小泉干练的风格赢得不少国民的信任
此外,小泉的上位还有更深层的政治考量。石破内阁自上台以来,支持率低迷,党内派系矛盾暗流涌动。小泉虽然在去年10月辞去自民党选举对策委员长一职,但其在党内的影响力和媒体号召力依然不容小觑。任命小泉为农林水产大臣,既能安抚党内对石破的不满情绪,也能借助小泉的明星效应提振内阁形象。更重要的是,米价高企是当前日本社会的热点问题,小泉若能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将为石破政权赢得宝贵的民意加分。
在日本社会,政治家可以富有、可以有派系、可以说空话,但如果你让人感觉你“完全不懂我们生活的样子”,那就是致命伤。
一碗白米,看似便宜,实则最贴近民生。
你可以说你吃得多、你吃得香,但你不能说你“不需要买”,还“卖都卖不完”。
那不是幽默,而是割裂感。
日本政治,有时候不是在看宏观政策,而是在看细微之处的“空气”。
一位大臣是否会被更换,不只取决于他做了什么,而是他有没有“踩到了空气的神经”。
江藤的“买米风波”,不是政策问题,而是感情问题。而小泉进次郎的登场,不是制度创新,而是“顺着民心、让人安心”。
在这个人人都在精打细算买米、还贷、过日子的时代,政治家如果忘了“米从哪里来”,那他的位置,也就不再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