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王红霞 陈昊毅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贵州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不仅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更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的有效路径。
坚持以特色产业筑基。发展县域富民产业,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走特色化、差异化道路。在重点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县,继续做好“土特产”文章,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建设,推动农业生产供应链、精深加工链、品牌价值链“三链”同构;在矿产资源富集、制造业基础较强的县,要深度参与区域产业分工,错位发展优势特色制造业集群,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在具有独特文旅资源的县,要不断提升相关基础设施水平,推动文旅体深度融合,发挥“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对兴业富民的促进作用;在区位优势较好、处于对外开放通道和交通枢纽节点的县,要通过持续扩大开放水平、承接产业转移等发展壮大外向型县域富民产业。
坚持以要素改革破局。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围绕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集聚富民产业发展所需的各项生产要素。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加大力度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县域富民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用地实行“标准地+承诺制”制度,推广土地入股模式,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体系,打造适配全省产业需求的劳动力队伍;加大政策支持,围绕产业优势构建“返乡创业+就地就业”的双向人才循环体系;坚持全职引才与柔性引才相结合,根据县域产业发展的不同需求精准引入相应的技能型和管理型人才。引导各级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为县域富民产业发展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产品供给。
坚持以利益共享固本。要坚持强化带动效益与提升带动能力相结合,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增强县域富民产业对就业增收的促进效应。要大力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建立“共享工厂”模式,搭建企业资质、设备、市场共享平台,降低中小企业投入成本,加快形成县域富民产业集群发展优势。鼓励建立各类“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产业联盟,积极整合产业资源,实现产业抱团发展,支持通过订单生产、股份合作、农企合股、分红奖励等模式,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参与主体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继续强化联农带农激励机制,通过“保底收购+二次分配(利润返还)”“农民入股+保底分红”等方式带动农民发展生产、保障农民利润分红的同时,不断完善动态化的利益共享机制。实施更加精准的政策支持,将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作为企业享受优惠政策和龙头企业认定的前提条件,推动相关项目资金向联农带农效果明显的企业倾斜,对吸纳脱贫人口就业量较大的相关产业和企业给予财政补贴。探索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鼓励将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转化为创办企业和投资县域优势产业的股本,通过设置包括基本股、资源股、贡献股在内的多种股权形式,提高农民分享县域富民产业资产收益的比例。
坚持以数字技术赋能。要充分利用贵州数字经济发展契机,通过推动数字技术创新促进县域富民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产品更新迭代。要大力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加强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数字技术在传统产业链条中的应用。要有效利用数字技术推动产业实现绿色发展,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产业发展中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智能化手段优化生产运营管理,通过数据驱动业务流程再造,实现降本增效与绿色发展的统一。要进一步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在县级层面建设数据基础设施,搭建县域产业数据平台,实现政策、市场信息的精准匹配。
(作者单位: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本文系省社科规划课题﹝21GZYB13﹞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为12万名失能老人送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