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贵州日报
陈旭东 张明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确保红色江山后继有人、代代相传。在AI时代,运用AI赋能中国红色故事的转化运用与多维度表达,向世界贡献了新的叙事方式,为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提供了智能化服务。
借助AI技术深挖内在价值。创新性地丰富红色文化内涵及其展示方式,构成了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核心的一环。借助AI、VR、AR、3D等数字化智能技术,深度发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情景再现与数字化呈现,不仅拓宽了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亦极大提升了其吸引力和表现力。贵州《红飘带·伟大远征》场馆内,在一盏马灯、一面红旗的引领下,观众仿佛走入长征队伍中,身临其境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运用虚拟仿真技术,实现了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叠加融合,打破了传统学习的局限,以沉浸式、互动式的方式让革命史实鲜活起来,让人们回到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中,亲身感悟真实的历史。
借助AI技术实现文化共情。红色故事包括内容、情感与基因三大构成要素,文化共情是其中最鲜明的串联要素。以往讲述红色故事更多的倾向以理性讲述内容为主,而相对缺少文化共情要素。借助AI技术挖掘红色故事中的情感要素,可以实现情感表达的精准呈现,让受众从“旁观”转变为“参与”。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特别节目《唱支山歌给党听》中运用数据资源的时空再转化,以达到“构境沉浸”的精准效果。这种将AI、XR与红色故事相结合方式下的文化共情,有效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
借助AI技术激发探索动力。如何使红色文化变得更加立体和鲜活,如何将红色故事中蕴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转化为大众的认知结构?新一代AI技术具有强大的数据挖掘分析计算能力,可以通过学习数据自动生成知识图谱、图像传感、视频产品等内容。运用新型的AI系统化思维、可视化技术通过数据复原能力、场景再现能力与沉浸场景数量等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还原红色故事发生的过往场景,为广大受众搭建起身临其境的体验空间,进而激发受众的学习热情与探索动力。例如,遵义会议纪念馆运用精细化数据采集技术,对馆藏文物开展原始数字化信息采集,运用三维建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加工形成文物三维模型及其他可视化数字资源,不仅让历史教育更加生动有趣,而且能够跨越时空限制,结合实时互动增强受众的参与感。
借助AI技术构建传播体系。AI技术通过多维重构叙事方式与传播路径,强化价值引导,形成“故事活化—技术赋能—精准触达”的传播体系。从整体推进的维度分析,借助AI技术可以有效打破自说自话的叙事逻辑,拓展红色文化的传播空间。比如,一些影视经典、音乐动漫与舞台艺术等高品质文化产品,都是由红色经典故事中衍生出来的,红色基因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融入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个体适应的角度看,借助AI技术分析受众信息接收、偏好与反馈,利用精准化推荐系统和叙事策略,为不同受众群体定制个性化推送服务,并针对现实阻点,进行有效的回应与解决。在遵义,以红色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为特点的《伟大转折》剧目持续演出,科技与历史的碰撞,为游客带来震撼的沉浸式体验,让红色革命历史鲜活再现。
讲好红色故事一定要注重其教育意义和时代价值,确保在传播过程中不失其深刻内涵。在使用新型AI技术构建传承传播场景的过程中,要针对红色故事的真实内容与AI技术应用特点进行匹配嵌套,尤其是在通过多语言大模型输出符合国际受众认知习惯的红色文化内容时,需要同步嵌入文化差异校准算法。如此,既能发挥AI技术在红色文化传播中的沉浸式叙事优势,又可筑牢技术应用的底线防线,实现政治性、艺术性与技术性的有机统一。通过精心设计的交互体验和情感共鸣,AI技术能够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红色文化,从而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历史深度。
(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共金华市委党校、浙江大学。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24AC00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