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在新疆北亭棉业有限公司棉花加工厂,科技小院首席专家张若宇教授(左)指导学生调试棉花品质在线检测装置。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冯晓玲 通讯员 常金强 摄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冯晓玲 通讯员 巩小妮 施强
5月,在十二师二二二团的广袤棉田里,嫩绿的棉苗舒展着蓬勃生机,在新疆北亭棉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亭棉业)智慧指挥中心,副总经理王菲菲轻点鼠标,土壤养分,测土配方等数据在数字大屏上实时跃动,勾勒出一幅“数字棉田”的现代耕种图景。这家扎根边疆的新疆昌吉棉花科技小院(以下简称:科技小院),正在传统棉业沃土上耕出一道闪耀的转型轨迹。
时针回拨至五年前,当北亭棉业在戈壁滩打下第一根桩基时,面对这片曾被划为“次宜棉区”的土地,棉农和科技人员正面临一个个考验。棉农马建军凌晨驱车排队交售棉花,却因传统检测方式耗时过长,在厂区外苦等数小时;加工车间内,技术骨干王芳带领团队仍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棉花加工品质检测。
转机出现在2020年初春。十二师科技局牵线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开启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突围。科技小院首席专家张若宇教授带领团队来到二二二团,始终秉持“从生产中来到生产中去”的理念,聚焦棉花智慧生产数字化技术与装备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将实验室搬进车间,以数字棉花为核心,围绕棉花质量追溯、数字化加工及关键技术装备智能化研发,助推传统棉花产业智慧化转型升级。
通过农田土壤数智采样及测土配方施肥,在产量基本不减的情况下,棉田减肥30%以上。更令人振奋的是科研团队研发的籽棉残膜阻隔技术得到突破,“采棉机残膜阻隔装置”在棉花机采过程中的残膜阻隔率达到90%以上。
“现在棉花交售就像‘刷快递’!”站在棉花品质检验室,棉农张建国掏出手机展示棉花品质检测流程。他点赞的正是校企联合攻关四年的籽棉收购环节“一试五定”的快速检测技术,单个样本所有指标的检测时间从传统的20到30分钟压缩到5分钟以内,其中籽棉水杂快速检测技术成果填补了国内籽棉品质一体化、同步快速检测技术领域空白,总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同时,科技小院开展了从采收、收购检验、开包扫码和追溯码生成等环节的棉花质量追溯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发,打破了各环节的信息孤岛,为确保“皮棉—籽棉—农户”的精准对应以及棉花质量差异化补贴政策顺利实施提供了有效技术保障。2023年,该技术助农增收350万元,棉花质量溢价最高达每吨200元。
当高校智力资源遇上产业需求,就能迸发改变行业格局的新的生产力,科技小院模式正释放持续动能。张若宇教授团队研发的棉花质量追溯和数字化加工平台,已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技术服务模式,助推兵团及新疆棉花产业数字化转型。2024年春耕期间,17家纺织企业签约“优质优价”长期协议。
从人工检验到智能质检,从“望天收”到“云种田”,这场转型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升级,更昭示着中国农业的无限可能。当棉农祁天瑞在手机上查看土壤养分数据时,他笑着说出新时代农民的心声:“以前觉得种地是土里刨食,现在明白,咱们是在给土地编写代码呢!”
站在数字农业全力发展的潮头,这片曾被视作“次宜”的土地,如今在数字赋能下,正绽放出最优质的洁白希望。
上一篇:小区门前2处安全隐患何时除?